摘要:而若胃強脾弱,即便喫得再多,也不能正常地將喫進去的食物轉化成營養物質傳遞至全身,甚至營養利用率很低,時間長了,人就會消瘦。胃火盛的時候,其對食物的消化作用會變得過於強(消化快),代謝亢進,消耗過多,即便喫得多也很容易餓。

每到春夏季,總有粉絲來留言:怎麼才能快速有效地減肥?但可可每次一發減肥的文章,總有幾條留言比較“扎眼”:我喫什麼都不胖,能不能講講怎麼增肥?可真是各有各的憂愁……

後來可可想了想,其實我們身邊都可能有這兩類人:喝涼水都長肉的胖子和怎麼喫都不長肉的瘦子。胖的人當然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瘦下來,瘦的人自然也渴望自己能胖一點……

但先別忙着互相羨慕,殊不知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在提醒你:脾胃有問題!

1、喫不胖:胃強脾弱或胃火偏盛

食物都是有能量的,只是含量有所不同,但有些人就是經常喫炸雞、甜品、榴蓮等高熱量飲食,時不時喫夜宵,體重還是紋絲不動……看着像是好事,但可能暗藏危機。

1,胃強脾弱,消化不吸收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我們喫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進行再次消化,取精華、去糟粕,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運至全身。

而若胃強脾弱,即便喫得再多,也不能正常地將喫進去的食物轉化成營養物質傳遞至全身,甚至營養利用率很低,時間長了,人就會消瘦。

所以胃強脾弱的人,往往還會出現大便不成形、易出虛汗等情況。

健脾飲

【做法】取炒麥芽、炒谷芽、炒稻芽各6克,入沸水中煎煮開後飲用,可加入適量陳皮,如果沒有糖尿病還可以加少許蜂蜜調味。

這三種芽既能助消化,又能醒脾健脾。

2,胃火偏盛,消谷善飢

中醫常有“肥人多溼,瘦人多火”,因而喫不胖的人大多胃火旺盛。

胃火盛的時候,其對食物的消化作用會變得過於強(消化快),代謝亢進,消耗過多,即便喫得多也很容易餓。

消化能力的猛然提升,會使營養還未被吸收就消耗掉了,長期下來,就容易出現肚子大,但四肢消瘦的狀況。

此外,胃火旺的人還會出現舌苔黃、口乾、口臭、便祕等情況。

瀉熱和胃湯

【配方】馬尾連6克、生薑6克、炒杏仁6克、陳皮6克。

馬尾連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生薑味辛,能降散,有助於脾氣升清;炒杏仁味苦,能降燥,有助於胃氣降逆;陳皮健脾和胃。

提示:像甲亢、肝病、腎病、糖尿病等疾病也會成爲狂喫不胖的原因,需提高警惕。

2、瘦不了,陽氣虛、痰溼重

1,脾氣虛、脾陽虛,食物堆積

此時,喫進去的東西無法很好地轉化成能量和營養,廢料也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就會堆積體內,不僅容易便祕,還會導致肥胖,尤其是腹部,因而很容易有“游泳圈”、“啤酒肚”。

山藥粥

【配方】鐵棍山藥100克、蓮子10克、枸杞子3克、薏米5克 、粳米50克、冰糖。

【做法】

*先將蓮子、薏米洗淨,加清水浸泡一夜;

*山藥去皮切成薄片;

*鍋中倒入泡蓮子和薏米的水,加入淘洗過的粳米和泡好的蓮子、薏米,大火燒開,轉小火熬煮15分鐘。

*之後再加入備好的山藥片和枸杞,依據個人口味下入3、4顆冰糖,繼續熬煮10分鐘即可出鍋食用。

山藥是很好的治療脾氣陰兩虛的食材;蓮子滋養補虛;枸杞有溫補作用;薏米、粳米都能健脾養胃。

2,痰溼重,內分泌紊亂

脾的運化功能不足,就會導致體內水液代謝不順暢,容易產生痰溼。當痰溼泛溢肌膚或停滯體內,也就形成肥胖了。這類人往往會出現舌體胖大有齒印、舌苔白厚膩、四肢困重、厭食、面色萎黃等症狀。

不僅如此,水溼代謝失去平衡,會導致整個人體內分泌紊亂,從而易增加糖尿病、慢性腹瀉、慢性胃炎、月經失調等疾病風險。

運脾除溼湯

【配方】

炒白朮9克、黨蔘9克、陳皮6克、砂仁3克。水煎取汁,早晚服用。

陳皮歸脾、肺經,長於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燥溼化痰;白朮歸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溼利水;砂仁行氣和中,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黨蔘是補氣健脾之要藥。

3,測測你的脾胃還好嗎?

中醫認爲:“脾胃五行屬土,承擔着氣血生化的重任,是後天之本。”如果一個人脾胃要是虛弱,直接就影響氣血生化,同時,也會傷及到五臟,進而各種疾病也會找上來。

而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飲食不規律、生活習慣也相對不好,因此脾胃問題很常見。快來測測,你的脾胃還好嗎?

①面色暗淡、萎黃,沒有光澤,還愛出油

②下眼瞼常水腫,眼袋很大

③嘴脣乾燥,經常脫皮

④鼻頭包括鼻翼發紅或者發白

⑤睡覺時會流口水

⑥失眠、多夢、易醒;精神狀態不佳

⑦胃脹氣、反酸、打嗝;腹脹滿、不消化

⑧排尿困難;便祕或者腹瀉

若上述症狀有3箇中招,那就提醒你,是時候該調養脾胃了~

4、廚房調料+中醫穴位幫你巧健脾胃

其實健脾胃很簡單,廚房中就有不少好的材料,大家可以通過食用一些健脾養胃的食物就能進行調理。

此外,也可以結合貼敷的方法,補益效果很不錯~

肉桂、胡椒、丁香、生薑,按照1:1:1:1的比例打碎,用白酒調成糊狀,帖敷穴位。

①神闕穴就是肚臍,能健脾補氣。

②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劍突與肚臍的連線中間。能健脾開胃、消食化積。

③豐隆穴位於膝關節到踝關節之間的中點處,其能健脾祛溼。

④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三寸處。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