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門樓下瑤族鄉森林茂盛,純天然野菜資源極爲豐富。

7月9日,村民在山澗中採摘石板菜,當地人又叫水晶菜,生長在溪水邊。

7月9日,李井方帶領村民上山採摘野菜。瑤族村民世代居住在山裏,對各種野菜非常熟悉。

7月10日,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李井方和員工在晾曬水晶菜和絞股藍。天氣晴好時,基本上一天就可以曬乾,碰到天氣不好時,就要進行烘烤處理。

晾曬的絞股藍要進行手工搓揉,保持新鮮,避免營養流失。

7月11日,趙榮輝(右)教李井方加工處理瑤族傳統特色山野菜“風藥”。

7月9日,合作社工廠裏,員工在對包裝好的產品進行檢查。他們加工的水晶菜、苦菜公、筍絲、絞股藍茶、瑤山百草臘肉等當地特色富硒農產品,遠銷廣東、上海等地。

圖/文 湖南日報記者 郭立亮

通訊員 樂國輝

苦菜公、水晶菜、絞股藍……這些在新田縣大瑤山裏司空見慣的野菜,如今卻成了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市民餐桌上的稀罕物。將這些野菜推出大山的,是瑤族“80後”李井方。他創立了珍野菜開發合作社,帶領村民挖野菜、加工、銷售,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就達70多萬元。

大山深處的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森林密佈,野菜資源豐富,因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這裏的山野菜都是富硒食品。

李井方和山裏的多數年輕人一樣,最開始在外面打工,和妻子趙華芳一起在廣東珠海跑運輸多年。2013年底,他們回到家鄉創業。

岳父趙榮輝挑着野菜去縣城販賣的經歷讓李井方腦洞大開。現在城裏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對野菜情有所鍾。在城裏的菜場,野菜量少價高,蘊含着很大的商機。

2014年11月,李井方在岳父的幫助下,成立了珍野菜開發合作社。2017年底,在中國光大集團和縣裏有關部門的扶持下,李井方的加工廠落成投產。

李井方收購村民採摘的山野菜,與貧困戶簽訂保護價收購協議,讓貧困戶受益。

收購過來的山野菜,要馬上處理。按照挑選、清洗、水煮、浸泡、脫水、曬乾等工藝加工後,保留了山野菜原有的風味和營養。

目前,李井方的合作社吸納了周邊1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其中貧困人口30人,保底工資每月1800元。

談到下一步打算,李井方心中有了自己的謀劃:“今年,準備利用山區優良的生態環境,推廣人工種植絞股藍,滿足市場需求。同時進一步擴大加工廠規模,將山野菜品牌做大做強……”

小小的山野菜,帶着來自深山的“自然純樸”,經過“精雕細琢”後身價倍增,正成爲村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湖南日報》(2018年08月02日 06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