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故宮裏午門下的御路,除卻皇帝走,剩下的這兩種身份的人分別是皇后、金科三甲。這個門洞的路被稱爲御路,除卻皇帝只有兩種身份的人才允許走這條路。

大家好,我們的悠柔愛談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北京有座故宮,它是明清時期的舊皇城。從故宮裏面誕生了諸多歷史大事件,常被後人津津樂道。很多歷史故事裏面都離不開一個地方,那就是故宮裏面的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是皇家的門面。而古代等級思維非常嚴格,裏面的五個門洞,只有中間的門洞是皇帝走的。這個門洞的路被稱爲御路,除卻皇帝只有兩種身份的人才允許走這條路。
御路我們可以理解爲:王或皇帝專設的或在特定活動中供其專門使用的大道。至於爲何稱做御路,因爲這條路是由皇帝使用的道路,不能和庶民一樣,於是我們專門用一個字來界定皇帝用過的東西。
御,有很多意思。常見的意思是對帝王所作所爲及所用物的敬稱。在《康熙字典》裏面記載到,凡是和天子有關的事物稱爲御。例如,皇帝的面前稱爲御前,皇帝讀過的書稱爲御書。皇帝穿過的衣服稱爲御服。這就表明了皇帝在古代是高高在上的,與衆不同。
在用字上對皇帝的設定,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着古代文人武將等社會精英的思維。皇權不僅在現實中處於至上的地位,而且體現在文化層面。從文化層面灌輸一種身份象徵,注入到社會精英層面進而鞏固和延續皇權。
假設皇帝使用的東西不用一種文字或者特別的東西來界定。就形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局面,對古代皇權統治的穩固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就出現了午門中五個門洞分別走着不同身份人員的現象。
在古代,凡是與皇字沾邊的東西,都是皇室的,同樣該東西就打上了廟堂第一人的印記。《詩經》記載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過來想,凡是和皇家有關的,不是皇室之人就是皇帝准許的。
而故宮裏午門下的御路,除卻皇帝走,剩下的這兩種身份的人分別是皇后、金科三甲。並且皇后一生只走一次,金科三甲走一次。
皇后作爲皇帝的正妻,程序必須正統、正規。所以皇后從故宮的正門進,也是符合時代倫理的。迎娶皇后時,皇后由皇宮正門經過御路乘鳳輦進入皇宮。而到了明清時皇后的鳳輦直接進去坤寧宮,也就是皇帝的洞房。
這種待遇也只有皇后纔有。至於其他的妃子們,只能從皇城的後門進去,一輩子和御路無關。
對於取得金科三甲人走御路。這是源於明清時期,皇帝在“國考”制度上加了一個殿試。殿試是古代科舉制度的一個環節,具體內容是現場面見皇帝,由皇帝親自出題、閱卷、評估。以此選出一、二、三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狀元、榜眼、探花。同時又做出一個獎勵,就是准許金科三甲自保和殿沿御路出皇城。
這一進一出,無不體現皇家的臉面。同時還可以宣傳皇室的恩賜,誇耀皇家的恩德。通過一個御路的小細節,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社會中皇權至上的歷史現象。不得不說,故宮給我們帶來了龐大的精神財富。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