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最先想到的一个词,恐怕就是“三纲五常”了,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说的则是仁、义、礼、智、信。“大事”面前,我们都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就算是装,也要装出个样子来,不过,在面对小事的时候,在放松的时候,甚至在独处的时候,这才能够真正地显示出一个人的“礼”。

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最先想到的一个词,恐怕就是“三纲五常”了,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说的则是仁、义、礼、智、信。对于“三纲”,它带着鲜明的封建色彩,所以早就过时了,而“五常”则不然,时至今天,仁、义、礼、智、信,仍然还是满满的正能量。

那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去读“仁、义、礼、智、信”呢?接下来,我们姑且抛开古人,撇开传统,单用我们当代人的视角,来看一看所谓的“五常”。

仁,显然就是“仁慈”、“仁爱”,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友爱的心,而且,更要去做善良的、友爱的事。“心”是基础,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弃,“做”,则是检验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标准,没事还好,一旦遇到了事,一个人的“仁”也就是显露出来了。远的不说,就拿当前的“疫情”来看,我们中国人的“仁”,早已显露无疑,灾难是可怕的,但是,“仁”,让我们在灾难的面前,有了感动,有了温暖。

义,就是“情义”、“道义”、“义气”,这个“义”,蕴含着一个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好”与“坏”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能分辨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义”,还分为两种境界,一种是高一级的,一种是低一级的。低一级的“义”,多少显得有些自私,因为在这个境界中,我们之所以会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是因为我们认为做了好事会受到表扬、称赞,而做了坏事则会背负骂名、恶名,所以我们才做好事。当然,就算这是自私的表现,但总归是做了好事,是好的,这就是“义”,否则,我们岂不就成了“无义”之人了吗?

在“义”的高一级的境界中,则是根本不去考虑“美名”与“恶名”的,我们做好事,完全是出于良心,这叫“见义勇为”,而丝毫不必考虑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义”,是“义”中之“义”。

礼,就是“礼仪”、“礼数”、“礼貌”等等,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这是一个人的素质,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大事”面前,我们都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就算是装,也要装出个样子来,不过,在面对小事的时候,在放松的时候,甚至在独处的时候,这才能够真正地显示出一个人的“礼”。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我们是“装”,还是本心如此,“礼”,总是能够让我们的社会显得更和谐。

智,当然就是“智慧”了,它强调的是我们的才能、我们的本事,就算我们一心想做一个善良的、有礼貌的、并且还能见义勇为的好人,可是,如果缺少了“智”,恐怕我们就要失望了。心是好的,可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本事,不能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做一些贡献,呵呵,那我们也只能评价你“心是好的”了;所以,“智”,可称得上是我们能够达到客观效果的一种潜力。

最后,是“信”,信当然就是“诚信”、“信用”。表面上看,“信”,无关乎我们的吃喝,也妨碍不了我们的玩乐,不过,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都不可能只关注眼前,而不考虑长远。一次无“信”,可以,两次无“信”,也可以,可如果一个人总是无“信”,那么,他在社会上必然就会无立锥之地,因为,又有谁愿意去和一个无“信”的人来往呢?

总之,仁、义、礼、智、信是传统的“五常”,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放眼今天,它依然包含着满满的正能量,您说是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