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斯金纳同时也认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刺激S—反应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如果说卢梭当年关于儿童发展根据一套进度表的说法还只是哲人的推理,那么,格塞尔则已经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和归纳,以科学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成熟机制的作用。格塞尔强调成熟并不是说人类行为完全决定于遗传因素,而只是表明身体成长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成熟论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从早期教育的过程与结果来看,父母应当更关注儿童在早期教育过程中的感悟与体验,而不能将目光只停留在对结果的关注上。以孩子学习弹钢琴为例,良好的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孩子对音乐的感悟以及音乐素养的培养,此外,弹钢琴灵活了手指,开发了大脑。只关注弹琴的技能、技巧训练,一味追求能考“八级”、“十级”,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或许会导致琴童拥有较高的演奏技能,却往往“痛苦地弹奏欢乐颂”。在早期阶段所形成的行为与学习习惯,会伴随着孩子成长的终身。

个体的发展是生理过程、认知过程和社会性情感过程共同变化的结果。

生理发展过程:主要指个体身体上的发展变化。基因的遗传、大脑的发育成熟、身高体重的增加、运动技能的进步、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等都反映了生理发展过程的作用。

认知发展过程:是指个体思维、智力和语言水平的发展变化。婴儿开始注视婴儿床上方悬挂的活动物体,幼儿由双词句过渡为完整的句子,解决数学难题,以及想象自己成为电影明星等都包含了认知的发展过程。

社会情感发展过程:包括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变化、情感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婴儿以微笑回应母亲的爱抚、小男孩攻击他的玩伴、自我评价的发展和青春期参加正式舞会时的喜悦都反映了社会情感发展的作用。

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是交互作用的。将发展的过程划分为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这三个方面只是为了论述和研究的方便。事实上,这三个领域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儿童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