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斯金納的觀點,人類語言的獲得就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強化了孩子發音中有意義的部分,從而使孩子進一步發出這些音節,導致語言體系的最終掌握。斯金納同時也認爲,得不到強化的行爲就會逐漸消退。因此,這一理論不僅適合於兒童新行爲的獲得與塑造,也同樣對不良行爲的矯正有指導意義:最常用的途徑就是對兒童的不良行爲予以“忽視”,即不予強化。

華生對待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觀點源於洛克的“白板說”,認爲兒童生來其心理類似一塊“白板”,日後心理的發展就是在這塊“白板”上學習建立起刺激S—反應R聯結的過程。發展是行爲模式和習慣的逐漸建立和複雜化,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因而不體現出階段性。

如果說盧梭當年關於兒童發展根據一套進度表的說法還只是哲人的推理,那麼,格塞爾則已經通過長期的、大量的觀察和歸納,以科學的方式爲我們展示了成熟機制的作用。格塞爾強調成熟並不是說人類行爲完全決定於遺傳因素,而只是表明身體成長爲心理發展和個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質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是,成熟論過於注重基因規定的順序,對外在環境與教育的作用關注不足。

從早期教育的過程與結果來看,父母應當更關注兒童在早期教育過程中的感悟與體驗,而不能將目光只停留在對結果的關注上。以孩子學習彈鋼琴爲例,良好的早期教育應着眼於孩子對音樂的感悟以及音樂素養的培養,此外,彈鋼琴靈活了手指,開發了大腦。只關注彈琴的技能、技巧訓練,一味追求能考“八級”、“十級”,而忽視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或許會導致琴童擁有較高的演奏技能,卻往往“痛苦地彈奏歡樂頌”。在早期階段所形成的行爲與學習習慣,會伴隨着孩子成長的終身。

個體的發展是生理過程、認知過程和社會性情感過程共同變化的結果。

生理發展過程:主要指個體身體上的發展變化。基因的遺傳、大腦的發育成熟、身高體重的增加、運動技能的進步、青春期激素水平的變化等都反映了生理發展過程的作用。

認知發展過程:是指個體思維、智力和語言水平的發展變化。嬰兒開始注視嬰兒牀上方懸掛的活動物體,幼兒由雙詞句過渡爲完整的句子,解決數學難題,以及想象自己成爲電影明星等都包含了認知的發展過程。

社會情感發展過程:包括個體與他人關係的變化、情感的發展以及個性的發展。嬰兒以微笑回應母親的愛撫、小男孩攻擊他的玩伴、自我評價的發展和青春期參加正式舞會時的喜悅都反映了社會情感發展的作用。

生理、認知和社會情感的發展是交互作用的。將發展的過程劃分爲生理、認知和社會情感這三個方面只是爲了論述和研究的方便。事實上,這三個領域密不可分,它們相互影響,共同決定了兒童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