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學習這方面很多父母都是通過打罵的方式逼着孩子去學習的,父母經常感嘆到:“讓孩子主動學習太難了!不看着他就偷懶、玩遊戲,這可怎麼辦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渴望學好的慾望,就是要看父母怎麼去激發。

爲什麼孩子不會主動的去學習?

1、 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多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是難點在於如何培育孩子的學習興趣。

要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和老師及家長的引導是分開不的,平時應多和孩子以一種平等的心態進行溝通搜索,在溝通交流過程中尋找孩子在學習生活及各人愛好上的閃光點,尋找共同話題,和孩子做朋友,讓孩子相信你,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多鼓勵賞識自己的孩子,讓他認爲自己行,樹立對學習的信心,只有這樣長期的不斷努力支持他,才能讓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覺,有了興趣,相信他一定會將學習搞上去。

2、 孩子缺乏學習的動力

父母深知學習對於孩子未來的重要性,於是催着、哄着、逼着,一切手段都是爲了孩子能夠好好學習。於是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孩子一想到要完成作業就愁眉苦臉,他們爲了應付外界而不得不“好好學習”

父母的情緒隨着孩子上交的成績單而明顯變化;時常在孩子面前唸叨着爲了孩子做出了多大的犧牲。漸漸的,孩子覺得學習只是爲了讓爸爸媽媽高興;爲了自己不被批評打罵;爲了平衡爸爸媽媽對自己的付出......而爲自己學習的意識一直沉睡着。

教育專家林格說過:“當孩子感覺到學習是爲了別人,無論是滿足家長還是老師的要求時,學習的動力就會降低。”所以爲了讓孩子真正做到有效學習,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舉止言行。

3、 沒有足夠的自由時間

尤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再受到家長的指責和批評,那就更增加了孩子的焦慮和痛苦。也許在小學階段,孩子沒有力量去強烈反抗。可等到了初中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後,這將是一個危險的隱患。

不打不罵,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主性?

1、 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好處

斯金納認爲,人類行爲產生的基本條件是強化,一個好的行爲會由不斷強化而越來越鞏固,這就叫“塑造”。因此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在學習上有好的表現,就多強化孩子做出的好的行爲。

比如作業很快做完了,孩子會體會到快速完成作業的成就感。這時,父母把多出來的時間給孩子自由安排,那孩子回家後就立馬去寫作業,孩子自己能夠把控學習的節奏,之後自己安排的時間也會很快樂,整個學習過程的體驗就是快樂的,有掌控感的,這樣孩子就更容易堅持學習。

2、培養孩子自控能力

首先要適當樹立“規矩”,如要求孩子自己的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每天晚上上牀前要讓他整理好,孩子的玩具應自己收拾,飯前應洗手等,並對其講明道理。這樣循序漸進,孩子就會形成習慣,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爲進行約束。

其次要對孩子的行爲進行監督。一般說來,家長在場,孩子就不會忘乎所以。例如孩子做作業,你可以陪坐在一旁默默地看書看報或編織毛衣,給孩子一種無形的約束力,這樣孩子就不敢剛寫幾個字就跑出去玩了。試試看,一個月下來,準有收穫。然後再逐漸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再次,對孩子的進步要適當鼓勵。對於孩子因提高效率而節省下來的時間,應讓他自己支配,讓孩子體會到取得進步的喜悅,從而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良性循環。

最後,別忘了家長自身的修養。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孩子面前必須表現出很強的自制力,這樣才能影響和教育好孩子。

3、幫孩子確立學習目標

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自然也就不會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一種盲目性,不知道爲什麼而學習以及該怎樣去學。

能夠在學習中有一個清晰的學習目標,併爲實現這個目標而學習的時候,學習就不再是討厭的、與自己人生無關的負擔了。相反學習會變成一件有趣的、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最緊要的事。孩子不願學習,不想學習問題便迎刃而解,這樣的學習纔是主動的、自覺的、有效的,而不是被迫的、壓力的和效率低下的。

每個孩子,終歸會離我們越來越遠,需要自己去應對社會上的風雨。而我們父母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離開你之前,教會他和世界相處的能力,幫助他探索自己的興趣,激發內驅力,這纔是父母對他的最大幫助和保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