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遊戲,成了孩子和家長之間難以彌合的傷口。

又雙叒叕有孩子花光家裏積蓄,給遊戲充值

"現在不僅孩子讀書的錢沒有了,連喫飯都成了問題",這是一個母親的無奈,一個環衛女工算是沒被親兒子氣出好歹。

陝西西安,環衛女工李女士,兩天前看到自己的儲蓄,差點沒暈厥,她一個月2700的工資,辛辛苦苦攢了6年的接近3萬塊錢,突然不翼而飛,嚇得她手都哆嗦了。

仔細一查才發現,是她12歲的兒子,最近花錢給遊戲充值,全都砸在裏面了。

不光是每年要交的學費,現在每天要喫飯的開銷,都一起充值了,接下來可怎麼辦?

這可不是個例,幾乎每個月都有類似的新聞出現。

遠的不說,就說5月24日,杭州的一位菜場員工陳女士說,她兒子給遊戲充值2萬,讓一家人心疼的不行。諸如此類的新聞,太多太多。

很多家長不能理解,這個網絡遊戲有什麼好?怎麼就能讓孩子冒着被父母訓斥的風險,也要充值進去呢?

想弄明白,可能要問問斯金納的白鼠

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設計了一個箱子,過程相對來說比較複雜,簡單點就是,在箱子裏裝上飢餓的白鼠,按鍵就能獲得食物,實驗爲了做出差異參照,食物是由固定時間間隔和隨機時間間隔配送的,通過記錄白鼠學會按鍵後的行爲時間長度,判斷幾率對生物的影響。

最後發現,隨機掉落食物的小白鼠,學會按鍵後,保持行爲的時間最長。

那這說明了什麼?跟孩子玩遊戲有什麼關係?爲什麼孩子要瘋狂給遊戲充值?

斯金納的研究不僅僅是爲了統計幾隻老鼠的行爲,更關鍵的是,他得出了一個心理結論,有關於獲得或失去獎勵,對人心理的作用,他把這種作用分爲了正強化和負強化。

我們說的通俗且直接一點,人都是有需求的,也渴望刺激。

當你比較容易獲得某種刺激的時候,這個行爲會很容易忘記,養成不了後續的行爲習慣。

但當這種刺激變得隨機,變得不那麼好掌握時,反而會刺激人去獲取它,讓人很想抹平這種不確定性,達到獲得獎勵的愉悅感。

於是……

孩子們,就像那隻拼命點按鍵,索取食物的白鼠一樣,渴望用充值,抹平他在遊戲裏的不確定,讓他一直贏,一直獲得"我很棒"的愉悅。

被充值傷害的父母想一想,你會鼓勵孩子嗎?

杭州的陳女士,因爲賣菜,早出晚歸,沒有辦法帶孩子,孩子爸爸的工作也很忙,孩子一直處於缺乏父母管束的狀態,而親子相聚的時候,更多的是要求孩子考好一點。

陝西的李女士,做環衛就更不說了,辛苦的工作,起早貪黑,靠勤勉換取一家人的溫飽,所以她格外渴望孩子能自立自強,用讀書跨越清貧的門檻,以後能過得更好。

但,偏偏就是這樣的家庭,孩子就是不願意學好,玩遊戲多香,多快活啊,爲什麼?

現實不能滿意的時候,遊戲裏只要我的裝備好一點,就能成爲"頂尖",那他們還不拼命地按下可以獲取"食物"的按鍵?

家長沒有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給孩子他們期待的鼓勵,只有無盡的鞭策,換成成年人,也會受不了的。

面對孩子把積蓄花光充值遊戲,父母可以怎麼辦?

好在政策上,總是對未成年人有所保護的,同時也保護了這些未成年人的家長。

前幾天最高法出臺了一則《指導意見》,明確了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即8週歲及以上的未成年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絡付費,包括給主播打賞及充值網絡遊戲,監護人在請求網絡服務者返還款項時,法院應該予以支持。

當然了,雖然這是在給未成年和他的家庭撐腰,可這個措施,畢竟治標不治本。

難道這次要回來了款項,下次還能要回來嗎?如果孩子成年了,依然不懂事,和家裏對着幹,那就不受該指導意見的保護了。

最終,家長不還得捋清楚,如何幫助孩子嗎?

多陪陪孩子,就算時間不夠,至少多鼓勵一下他們,而不是催促他們成功,不是誰都有超高智商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