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世界上最知名、最“高端”的賽車賽事。

美國,汽車文化最發達,被譽爲“車輪上的國家”。

但這兩者之間的交集竟然相當之少,這是因爲什麼呢?

車輪上的國家,F1的墳墓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F1賽車手一出現,絕對就是衆星捧月。但在美國這個地方,連舒馬赫走在大街上(曾經還能走的時候……),也沒人認識他。

作爲世界上最具傳統、最負盛名的賽車運動,F1在美國始終打不開市場。F1倒不是沒去過美國,只不過美國站時有時無,地點也不斷變化,佛羅里達、加利福尼亞、鳳凰城……簡直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1915年,舊金山格林披治大賽

2000年,不甘心的FIA又重設了美國站賽事,地點是美國賽化最濃郁的地方——印第安納波利斯,也就是著名的印地500賽事的舉辦地。到了2008年,又辦不下去了。消停了幾年後,2012年又轉戰到德州奧斯丁賽道,直到如今。

ESPN體育新聞頭條的競爭者非常多:四大聯盟的美式橄欖球、棒球、NBA、冰球,其他的運動則包括高爾夫、網球。當然,還有奧運會期間……而F1,存在感實在可憐。

所以,美國車廠也幾乎不參與F1,除了福特曾經作爲引擎供應商與F1發生過瓜葛。雪佛蘭、通用、凱迪拉克、乃至天國的龐蒂亞克等等,這些在美國家喻戶曉、銷量也曾經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汽車品牌,就沒有正眼瞧過F1。

美國人愛玩的賽車,跟全世界不一樣

如果就此得出美國人不喜歡賽車的結論,那就錯了,其實,美國人或許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更喜歡賽車,就連他們的社會新聞也被高速公路的追車大戰所佔據。

是的,美國人有美國人的口味,簡單的說,就是重口味——喜歡激情和刺激。野蠻、粗暴、緊張刺激的表演形式是他們最樂於見到的。

因此,你會看到美國人們對納斯卡以及印地賽車這種賽事十分熱衷,而對歐洲玩的F1賽事,他們還真的瞧不上。

納斯卡大賽是一種房車賽,秉持與F1完全相反的理念,納斯卡的賽車往往就是汽車廠商在市面上銷售的車型。車迷在觀看比賽後,可以立刻衝進遍佈全美國各地的汽車銷售店,購買與冠軍賽車最爲相似的車型。

票房大賣的迪士尼動畫電影《賽車總動員3》,片中的活塞盃賽事,原型就是納斯卡大賽。

另一個深受美國羣衆喜愛的賽車比賽是印地500,從外觀上來說,印地500與方程式賽車類似,採用的是開放式車輪和座艙的設計。

與F1不同的是,印地賽車的底盤僅由少量供應商提供以保證賽車基礎性能相當,比如使用統一的渦輪增壓器和變速箱供應商。這些規則的存在,讓這項賽事比F1更能考驗車手們的策略、技術、膽識、勇氣和經驗。

包括前邁凱倫車手蒙託亞,乃至F1年度冠軍阿隆索在內的多位F1車手,都放下了F1的方向盤,開起了印地500。

不待見F1的,不只美國

再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不待見F1的,並非只有美國廠商。

大衆集團每年在汽車運動上燒掉6億美元,參賽和主導項目遍佈全球各地(曾經參與WEC的保時捷和奧迪,FE電動方程式,WRC,GT項目,蘭博基尼挑戰賽,賓利客戶項目,杜卡迪項目等等),卻不願意爲F1花1分錢。

對於大衆和美國車廠三強來說,他們與法拉利、邁凱倫這樣的純跑車品牌不同,銷量對於它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F1,燒掉不菲的金錢,對於提升品牌知名度卻並沒有多大效果。

更重要的是,通過F1能夠驗證的技術,對於大多數車型來說毫無用武之地。這也是爲什麼奧迪和保時捷爭相恐後加入Formula E(電動方程式)的懷抱,也不願意參與F1的原因。

另一方面,F1的影響力也在日益下降。最近10年來,F1的規則限制越來越奇葩,從輪胎、引擎再到燃油。

看起來似乎滿足FIA的綠色環保理念,但反倒搞得F1變得四六不靠——加入真的想看環保賽事,倒不如直接去看Formula E。而FIA希望改變的現實卻毫無變化,小車隊依然難以爲繼,大車隊依然一家獨大。

顯然,F1對製造商來說只能是一根雞肋。而坐擁更受歡迎的本土汽車賽事,美國廠商當然不願意在雞肋上浪費錢財和精力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