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當然相比較於,武在定國的時候,作用更大;幾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定國武將戰死之後,國家也就滅亡了!

第一位武將:李牧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長平之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李牧不得不回到朝廷裏主持大局,通過一系列的手段,迅速地扭轉了局面,讓秦國的上上下下都甚爲忌憚,只好採用反間計,離間其君臣的關係,最後李牧被殺,趙國很快就被秦國所滅!

第二位武將:王彥章

五代十國,是南北朝時期之後的又一個亂世,而作爲後梁的大將,王彥章在保家衛國方面可謂是盡心盡力,奈何自己的國家實力弱小,儘管自己有着“王鐵槍”的稱號,也爲後梁立下了許多的功勞,但是在強大的敵人面前,王彥章還是隻能夠以卵擊石,成爲一個悲劇般的存在。

而在被俘被殺之後不久,後梁也就亡國了。王彥章常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本人在歷史上的名聲特別的好,但是他的死,確實導致了後梁的滅亡,真的是很可惜!

第三位武將:孫傳庭

在明朝末年,明王朝風雨飄搖,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叛亂,外有女真族的騷擾。這個時候的明朝政府只能夠依靠幾個名將苦苦支撐,而孫傳庭就是其中的一個。在《明史》中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在孫傳庭的一生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於叛軍作戰,首先是與高迎祥的農民軍作戰,誅殺高迎祥之後,李自成和張獻忠成爲農民軍的領袖。

相較於高迎祥,李自成的隊伍更有章法和策略,採取了一系列的方式來迎合民心,導致明王朝在與其作戰的過程之中,充滿了艱辛。而孫傳庭在陝西潼關一戰中,馬革裹屍還,李自成也順勢打進了西安,更在不久之後攻入了明王朝的首都——北京,一個大一統王朝就此壽終正寢!

可以說,“武可定國”!並不是空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