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可歷史上的這些英雄都是真英雄嗎?史書上記載的所謂英雄和逆賊都是真實的嗎?
我們今天看到的史書,大多數是由史官來撰寫。而他們畢竟是官員,是皇帝僱傭來的“打工者”。誰給錢,就爲誰辦事。當然,大多數史書記載的事件還是會依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記錄。可是,一旦涉及到帝王的“隱私”,那麼,這些史官可就不敢隨便寫了,否則,丟飯碗是小,掉腦袋可是大啊。

帝王修書這種情況其實歷史中有很多,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乾隆爺,雖然,建樹不少,在帝王中的名聲也不錯,知名度也不是一般的高。可是,他也曾下令把民間的所有藏書都收集上來,讓大小官員依次查閱,一旦發現有不給自己面子或是忤逆其祖先的就必須馬上銷燬。而且,整個過程都沒人知道,因爲,他打着的旗號是“撰寫四庫全書”,你看這招厲害吧!
不僅帝王很喜歡修改關於自己的史書,他們也很喜歡修前任家族王朝的歷史。無奈的是,他們無法修改後任的歷史。《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也是史上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全部共332卷。公元1645年,順治帝特別設立“明史管”就打算專門來修改歷史。可惜,剛剛創立時因各種原因未能大範圍的招募史官,所以,修史之事也暫放一邊。

公元1665年,康熙帝認爲祖上的初衷是很高尚的,所有,決定要繼承下來,於是,下令重修明史館。終於,在康熙十八年即公元1679年,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撰修明史的工程。這個工程下來歷時90多年,在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
《二十四史》在古代史書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也同樣獲得了很多現代學者的認可和推崇。不過,在《明史》中,帝王的用心非常明顯,那就是爲自己的過去洗白,給敵人各種“抹黑”。其中,最典型的就要屬對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兩人的記載。雖然,《明史》中大部分對其二人的記載都很負面,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一些細枝末節中揣測出史官們編寫時的有所保留。

那麼,清朝統治者對其二人沒有什麼好感,爲何還要特別費盡心機爲其修史,爲其立傳呢?這其中的原因一個可能是想要抹黑別人,照亮自己。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給百姓營造一個好皇帝的印象,同時,還可以平衡被收服漢人的心理。那麼,到底《明史》中是怎麼記載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呢?實際歷史中的二人又是什麼樣的?
造成明末清初成都十室九空的慘狀,戰爭是首要原因,自然災害的因素也存在,瘟疫作爲戰爭的附屬品,更是難以避免,人爲屠殺,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這裏,我們來說說李自成。 
《明史》中的李自成是個殺人如麻,作惡多端,一臉猥瑣的粗人。但是,史官的兩句話卻透露出來了李自成真正的爲人。其中一句就是“自成不好酒色,脫粟粗糲,與其下共甘苦。汝才妻妾數十,被服紈綺,帳下女樂數部,厚自奉養,自成嘗嗤鄙之。”說的意思大致是:李自成不好酒色,不喜排場,能與部下同甘同苦。而其中的羅汝才卻因喜好酒色,養了很多個小老婆和歌舞小妾等,每日和他們飲酒作樂,李自成卻因此而常常對羅汝才嗤之以鼻。
另外一句大致是,李自成“呼知縣邊大綬,曰:‘此吾故鄉也,勿虐我父老。’遺之金,令修文廟”。那麼,這句話因何而來呢?經過調查,原來是因爲在崇禎九年時,李自成起兵失利,棄城而走。可是,在走到半路的時候,被清兵又截了回來,於是,往西奔走到米脂縣。這裏的米脂縣就是李自成的老家,知縣名叫邊大綬。這是自己的老家,邊知縣也打算奮起抵抗,李自成這時候就喊出了這幾句話,讓邊知縣不要因爲李自成的原因而牽連到老家父母,並捐獻了很多金銀財寶來爲老家辦教育,修祠堂等。

可見,就李自成這方面來說,絕對不是個惡人。
通過《明史》中,史官對李自成這兩句話的描寫,我們可以推斷出,其實,現實中的李自成並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那麼兇惡、霸道。同樣的,《明史》中記載的張獻忠也是個十惡不赦之人,殺人不眨眼,沒有一天不殺人的,這麼凶煞的人,完全就是一個“劊子手”。
並且,他們對張獻忠的長相和性情也描述的非常不客氣,說他長的像老虎,性情奸邪、暴躁不安,整日以殺人爲快。還說,張獻忠不但喜歡殺人,還喜歡搶人東西,完全就是個土匪。《明史》中記載,張獻忠“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意思是說:張獻忠用士兵殺人的多少來論功尋賞。

一個新的政權建立後,首要的就是清除異己,鞏固統治,殺害前明在成都的官員是必然的,下令屠城三日也是可能的。三日之後,每日一小殺,這正是歐洲傳教士利類思和安文思二人所著《聖教入川記》所描寫的內容。然而,我們不認爲張獻忠的屠殺是瘋狂而毫無目的的。
秦始皇坑殺趙兵是擔心他們造反,蒙古人殺漢人是爲了削弱漢族。通過殺人來樹立威望,防止敵人的反撲,這是人類歷史上血腥的事實。但是,裏面記載張獻忠殺人總計有6億多,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史料記載,明朝晚期全國人口都算上,也不都2億人。
那麼,這殺敵6億人又是怎麼出來的呢 ?《小腆紀敘》裏曾經有段關於描寫張獻忠的記錄,裏面儼然把張獻忠記錄成了抗清的英雄了。

我們並不是一定要否認張獻忠在成都、在四川殺了人,我們只是認爲,明末清初,四川及成都發生的人口荒漠的現象,把全部責任推在張獻忠一人身上是不合理的。張獻忠轉戰湖廣,西進四川,其用意在於借四川這一風水寶地爲根基,力圖幹一番大事業。
真是立場不同,給出的結論完全不同啊!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去寫歷史,不會太客觀。但是,如果反過來被統治者去書寫歷史,就會完全客觀嗎?
參考資料:
『《明史》、《小腆紀敘》、《聖教入川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