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洞溝是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的歷史見證,寧夏的歷史從水洞溝開始,早在三萬年前這裏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的痕跡,這裏也曾發現了大量的石器與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成爲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由此這裏也是史前文化的遺址,更是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最後一次,成吉思汗親征,在西夏即將滅亡的時候,成吉思汗病死於六盤山,蒙古人認爲這是西夏帶來的災難,於是在西夏主獻城投降之後仍然殺其國王,在興慶府屠城,爲了摧毀這裏的“王氣”,蒙古人夷平了府城,發掘了西夏王陵,將西夏國民遷到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從此,党項人一蹶不振,史書上再也不見党項的名字。

大家好,我們的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一個失落的王朝,一幅邊塞詩中的奇景。這裏彙集了江南的嫵媚與大漠的雄渾,這裏有古老的黃河文化與濃郁的回鄉風情。
羊皮筏子上的黃河漂渡、駱駝背上的騰格裏沙漠探險……當夜宿大漠,面對滿天繁星,絲綢之路的駝鈴彷彿在心頭回響。天地靜穆,賀蘭山沉默無語。這就是塞上的江南,神奇的寧夏。
她不僅擁有神祕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物產豐富。人說“天下黃河富寧夏”,此情不假。寧夏民間就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
歷史篇:
一個被遺忘的王朝
公元1227年,當興慶府湮沒在成吉思汗的滾滾鐵騎中時,西夏,這個與宋、遼、金對峙了190年的王朝就此消逝。這個在戰火中湮滅的西夏王朝在歷史典籍上記載極少,《二十四史》上也沒有對西夏王朝的記錄。
西夏是以党項羌爲主體建立起來的王朝,建立於公元1038年。到了國家定型時,其疆域“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抵蕭關,北控大漠”。西夏王朝亡於蒙古的入侵,蒙古人先後六次大舉伐西夏,每次都毀城掠地屠城。
最後一次,成吉思汗親征,在西夏即將滅亡的時候,成吉思汗病死於六盤山,蒙古人認爲這是西夏帶來的災難,於是在西夏主獻城投降之後仍然殺其國王,在興慶府屠城,爲了摧毀這裏的“王氣”,蒙古人夷平了府城,發掘了西夏王陵,將西夏國民遷到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從此,党項人一蹶不振,史書上再也不見党項的名字。朔方戰事已定,蒙古帝國將這塊新疆域命名爲寧夏。如今這個曾經顯赫一方的西夏王朝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個又一個謎。
六盤山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留給世人的最大一處遺存。它以“頭枕青山,腳依黃河”之勢分佈着9座帝王陵和250多座陪葬墓。一座座用黃土夯成的陵臺,歷經滄桑,在賀蘭山下連綿伸展,在夕陽的餘輝映照下,金光燦燦,雄壯而神祕。
人文篇
寧夏水洞溝遺址
水洞溝是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的歷史見證,寧夏的歷史從水洞溝開始,早在三萬年前這裏就有古人類繁衍生息的痕跡,這裏也曾發現了大量的石器與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成爲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由此這裏也是史前文化的遺址,更是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雖然水洞溝遺址有幸被世人發現、延續至今,但是它仍舊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問號,其中最爲經典的就是——水洞溝人去哪兒了?瞭解水洞溝的人都知道:水洞溝人經歷過一次大型的自然災害後逐步分散到世界各個角落,現如今世界上已沒有了水洞溝人,但是水洞溝人的後代卻分佈到世界的各個地方,在同一時空下,爲創造美好世界做出自己或大或小的貢獻。
作爲中國三大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而且是中國最早發現並進行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90年來,水洞溝先後經歷了5次系統考古發掘,但還有許多祕密埋藏在泥土裏,等待你的發掘……
風光篇:沙坡頭
奔騰的黃河穿越峽谷,經黑山峽流入寧夏境內,至沙坡頭一個急轉彎,改其洶湧而爲平緩,造就了一個神奇的自然奇觀———沙坡頭。黃河北岸,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以不可遏制的兇蠻滾滾而來,到這裏卻戛然而止,伏首在黃河岸邊。
這裏的“沙坡鳴鐘”是中國四大鳴沙之一,也是中國最大最長的滑沙場。在沙沙坡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得到了完美體現。站在黃河岸邊,看着這長煙落日,眼前彷彿掠過了那些夢想着建功立業而奔赴邊塞的唐代詩人們策馬奔馳的身影。
在黃土高原乾旱的千溝萬壑與黃土丘陵上,高高拔起的鬱鬱蔥蔥的六盤山,猶如一片綠島,給乾旱的黃土地平添了一派生機。
1935年,毛澤東在此寫下了那首《清平樂·六盤山》,從而使六盤山揚名海內外。六盤山雄偉俊秀,成爲寧夏最繁茂的綠色世界。六盤山雲海是獨具特色的一大景觀。因南北地理環境不同和四季氣候變化的影響,六盤雲霧的開合呈現了千姿百態的奇觀。山頂上有紅軍長征紀念亭。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