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又稱

“正史”。

常言道: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下面這

24句話,取自《二十四史》,字字句句發人深省。

1、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

聰明人考慮千次,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者考慮千次,總會有一次收穫。

任何事情,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2、太剛則折,至察無徒。

——《晉書·周豈頁》

過於剛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門徒。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有時候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剛柔相濟,容人之短。

3、君子立身,雖雲百行,唯誠與孝,最爲其首。

——《隋書·文帝紀》

在社會上立足,需要完善的修養和品行,但誠與孝是最重要的。

沒有誠信的能力,會大打折扣;而孝心,更是人之爲人的根本。

4、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後漢書·楊震傳》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獨。任何時候,都不應做有悖道德和原則的事。

5、

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

——《漢書·揚雄傳》

不爲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爲富貴而匆忙追求。

去除束縛心靈的功利慾望,你才能真正

享受生活的安寧和自在、灑脫。

6、濁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後漢書·劉般傳》

渾濁源頭流出清澈泉水,扭曲形體有筆直影子,都是不可能的。

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選擇融入什麼樣的朋友圈,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7、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

一日。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要敬畏自己所處的位置,像臨着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吊膽。

學識越高越應謙恭卑下,名氣越大越應謹小慎微,俸祿越多越不該索取分外之物,唯此才能功成天下。

8、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徵傳》

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興衰和更替;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失。

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董仲舒傳》

站在深潭邊,希望得到裏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結網。

夢想再美好,不付諸行動,也只是空想。

10、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後漢書·宋弘傳》

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你度過難關,這樣的朋友值得信賴,不能忘記。

和你攜手共過患難,經過風風雨雨磨難的妻子是最爲珍貴的,不能拋棄。

11、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史記·貨殖列傳》

天下人爲了利益而蜂擁而至,爲了利益各奔東西。

正所謂,親戚不共財,共財斷往來。一旦觸及真正的利益,人的本質就會顯露無遺。

12、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

——《南史·徐勉傳》

一個家庭的家風,承載着過去,更預示着未來。

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質留給後代子孫,不是很厚重的一筆財富嗎?

13、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爲惡一日,聞於天下。

——《晉書·帝紀·第一章》

一杯清水滴入一滴污水會變污濁,一杯污水卻不會因一滴清水而變清澈。

長久積善,知者甚少;做了一次壞事,四面八方都會知道。所以說,謹言慎行。

14、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後漢書·列女傳》

有遠大志向的人不喝盜泉裏的之,正直廉潔的人不接受嗟來之食。

守住氣節,挺直脊樑,做一股“清流”。

15、居高而必危,每處滿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傳》

身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險意識,東西滿了要防止它溢出來。

天道忌盈,人事懼滿,月盈則虧,花開則謝,萬事切忌一個“滿”字。

16、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

——《後漢書·王符傳》

聰明人捨棄短處,發揮長處,以此來取得成功。

人生需懂得藏拙,發現自己的優勢,做最好的自己。

17、

義感君子,利動小人。

——

《晉書·符登傳》

道義可以感動君子,利益可以打動小人。這裏的“小人”,並非是見利忘義的小人,這句話是強調與不同的人相處,需採取不同策略。

18、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

——《明史·湯和傳》

人的眼界一旦被侷限住,就無法做成大事。有長遠眼光的人不應爲眼前的困難而抱怨,做大事不必顧及方方面面的細微瑣事。用長遠的眼光,去擁抱未來。

1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漢書·成帝紀》

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這才叫過錯。

試問人生在世,誰能無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20、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漢書·項籍傳》

先出擊就能制服敵人,隨後應戰只會被控制。

誰能很快地掌握主動權,誰就能夠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

21、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三國志·魏書二十七·王昶傳》

一個人若只知道前進卻不知道後退,只知道索取卻不知道滿足,那必然會有困窘發生,會有災禍降臨。知足常樂,知足免災。

22、

奢侈之費,甚於天災

——《晉書·傅玄傳》

奢侈所浪費的財務,要比天災還要嚴重。

人一生的福報是有限的,透支了,早晚要還回去。惜食惜衣皆惜福,修孫修子在修身。

23、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

《史記·淮陰侯列傳》

坐別人的車,就要承擔他的禍患;穿別人的衣,就要考慮人家的憂愁;喫人家的飯,就要爲他的效命。俗話說,拿別人手短,喫別人嘴軟,人活着,還是要學會自食其力。

24、

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見禍於未萌。

——

《三國志·魏書二十八·鍾會傳》

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而要想變的明智、充滿智慧,就需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的修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