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可历史上的这些英雄都是真英雄吗?史书上记载的所谓英雄和逆贼都是真实的吗?
我们今天看到的史书,大多数是由史官来撰写。而他们毕竟是官员,是皇帝雇佣来的“打工者”。谁给钱,就为谁办事。当然,大多数史书记载的事件还是会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记录。可是,一旦涉及到帝王的“隐私”,那么,这些史官可就不敢随便写了,否则,丢饭碗是小,掉脑袋可是大啊。

帝王修书这种情况其实历史中有很多,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乾隆爷,虽然,建树不少,在帝王中的名声也不错,知名度也不是一般的高。可是,他也曾下令把民间的所有藏书都收集上来,让大小官员依次查阅,一旦发现有不给自己面子或是忤逆其祖先的就必须马上销毁。而且,整个过程都没人知道,因为,他打着的旗号是“撰写四库全书”,你看这招厉害吧!
不仅帝王很喜欢修改关于自己的史书,他们也很喜欢修前任家族王朝的历史。无奈的是,他们无法修改后任的历史。《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史上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全部共332卷。公元1645年,顺治帝特别设立“明史管”就打算专门来修改历史。可惜,刚刚创立时因各种原因未能大范围的招募史官,所以,修史之事也暂放一边。

公元1665年,康熙帝认为祖上的初衷是很高尚的,所有,决定要继承下来,于是,下令重修明史馆。终于,在康熙十八年即公元1679年,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撰修明史的工程。这个工程下来历时90多年,在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
《二十四史》在古代史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也同样获得了很多现代学者的认可和推崇。不过,在《明史》中,帝王的用心非常明显,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去洗白,给敌人各种“抹黑”。其中,最典型的就要属对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人的记载。虽然,《明史》中大部分对其二人的记载都很负面,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一些细枝末节中揣测出史官们编写时的有所保留。

那么,清朝统治者对其二人没有什么好感,为何还要特别费尽心机为其修史,为其立传呢?这其中的原因一个可能是想要抹黑别人,照亮自己。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给百姓营造一个好皇帝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平衡被收服汉人的心理。那么,到底《明史》中是怎么记载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呢?实际历史中的二人又是什么样的?
造成明末清初成都十室九空的惨状,战争是首要原因,自然灾害的因素也存在,瘟疫作为战争的附属品,更是难以避免,人为屠杀,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这里,我们来说说李自成。 
《明史》中的李自成是个杀人如麻,作恶多端,一脸猥琐的粗人。但是,史官的两句话却透露出来了李自成真正的为人。其中一句就是“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汝才妻妾数十,被服纨绮,帐下女乐数部,厚自奉养,自成尝嗤鄙之。”说的意思大致是:李自成不好酒色,不喜排场,能与部下同甘同苦。而其中的罗汝才却因喜好酒色,养了很多个小老婆和歌舞小妾等,每日和他们饮酒作乐,李自成却因此而常常对罗汝才嗤之以鼻。
另外一句大致是,李自成“呼知县边大绶,曰:‘此吾故乡也,勿虐我父老。’遗之金,令修文庙”。那么,这句话因何而来呢?经过调查,原来是因为在崇祯九年时,李自成起兵失利,弃城而走。可是,在走到半路的时候,被清兵又截了回来,于是,往西奔走到米脂县。这里的米脂县就是李自成的老家,知县名叫边大绶。这是自己的老家,边知县也打算奋起抵抗,李自成这时候就喊出了这几句话,让边知县不要因为李自成的原因而牵连到老家父母,并捐献了很多金银财宝来为老家办教育,修祠堂等。

可见,就李自成这方面来说,绝对不是个恶人。
通过《明史》中,史官对李自成这两句话的描写,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实,现实中的李自成并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凶恶、霸道。同样的,《明史》中记载的张献忠也是个十恶不赦之人,杀人不眨眼,没有一天不杀人的,这么凶煞的人,完全就是一个“刽子手”。
并且,他们对张献忠的长相和性情也描述的非常不客气,说他长的像老虎,性情奸邪、暴躁不安,整日以杀人为快。还说,张献忠不但喜欢杀人,还喜欢抢人东西,完全就是个土匪。《明史》中记载,张献忠“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意思是说:张献忠用士兵杀人的多少来论功寻赏。

一个新的政权建立后,首要的就是清除异己,巩固统治,杀害前明在成都的官员是必然的,下令屠城三日也是可能的。三日之后,每日一小杀,这正是欧洲传教士利类思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所描写的内容。然而,我们不认为张献忠的屠杀是疯狂而毫无目的的。
秦始皇坑杀赵兵是担心他们造反,蒙古人杀汉人是为了削弱汉族。通过杀人来树立威望,防止敌人的反扑,这是人类历史上血腥的事实。但是,里面记载张献忠杀人总计有6亿多,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史料记载,明朝晚期全国人口都算上,也不都2亿人。
那么,这杀敌6亿人又是怎么出来的呢 ?《小腆纪叙》里曾经有段关于描写张献忠的记录,里面俨然把张献忠记录成了抗清的英雄了。

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否认张献忠在成都、在四川杀了人,我们只是认为,明末清初,四川及成都发生的人口荒漠的现象,把全部责任推在张献忠一人身上是不合理的。张献忠转战湖广,西进四川,其用意在于借四川这一风水宝地为根基,力图干一番大事业。
真是立场不同,给出的结论完全不同啊!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写历史,不会太客观。但是,如果反过来被统治者去书写历史,就会完全客观吗?
参考资料:
『《明史》、《小腆纪叙》、《圣教入川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