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出水的“西王賞功”金幣

2017年3月20日下午,四川省政府新聞辦在彭山舉行“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經過兩個多月水下考古,現場出水文物超過10000件。

除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金冊、銀冊、銀錠以及戒指、耳環、髮簪等各類金銀首飾,還首次出水鐵刀、鐵劍、鐵矛、鐵箭鏃等兵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稱,據他所知,江口遺址出水文物豐富程度、級別之高以及種類之全面,屬全國罕見。至今還沒有哪一個古遺址出水出土那麼多高級別的文物,尤其是貴金屬的文物。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巖介紹:“這批文物,實物確認張獻忠江口沉銀傳說的同時,還猶如打開了一部瞭解明代歷史的百科全書,必將推動明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財政、生活史,尤其是四川明清史和移民史的研究。”


工作人員在岷江河道中的考古現場進行發掘清理


考古工作人員在發掘現場展示剛剛出水的金飾文物

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率部進入四川,盡掠蜀內富民大賈,匯聚千金,車載百車不盡。張獻忠身亡後,他所聚斂的鉅額財寶自此不知去向,甚至沒人說得清這筆財寶究竟是真有其事,還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但在這數百年間,圍繞它的猜測和尋找從未停止過。

300多年來,四川地區流傳一個古老歌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被認定爲破解大西王張獻忠藏寶之地的“密咒”,百年來無人能解。但張獻忠將劫來的金銀財寶就藏在成都附近某處卻被人們堅信,以石牛和石鼓作爲暗記,一直激勵着後來的尋寶者。

2015年12月25日,經過多家權威部門與專家認定,近年考古發掘的四川眉山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即當年張獻忠藏銀中心區域之一。這個重大發現,讓傳說中的張獻忠鉅額財寶之謎終於有了答案。

“大西皇帝”張獻忠兩件事最出名:

殺人如麻,搶錢無數

本案的主人公張獻忠生於1606年,延安人。他性格桀驁不馴,在延安府當捕快期間,就屢犯軍法。1630年,恰逢明末亂世,宦官當權,民不聊生,張獻忠在家鄉米脂追隨王嘉胤起事。王死後,張獻忠改投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屬一股起義軍。

張獻忠不久即與李自成因故分裂,他率部進攻長江流域,李自成則進攻黃河流域。隨着起義力量的壯大,李自成稱“闖王”,張則自稱“八大王”。張獻忠爲人極其狡詐,明朝對他軟硬兼施,先是許給他高官厚祿,期冀招撫;後又對他多次圍剿。每到危急關頭,他就詐降,渡過危機後則再次反叛。明朝政府根本不能滿足他的慾望,他的目標只有一個——當皇帝。

在經歷了13年的艱苦“創業”後,1643年,張獻忠攻下武昌稱帝,國號“大西”,終於實現了皇帝夢。清朝文人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說,他將楚王塞進竹轎,拋入湖中溺死,自己則“盡取王宮中金銀上百萬,載車數百輛”。

張獻忠愛財,且一以貫之,從不嫌多。1644年,也就是清兵入關的那一年,張獻忠則帶兵入川。在天府之國,他幹了兩件讓他留下惡名的事。一是殺人,一是掠財。

張獻忠出身行伍,從不懼怕死人,殺人一度成爲他解決問題的手段。據說,張獻忠攻陷成都後,部下報糧草不足,他便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了這個最困難的問題——殺人,殺百姓,殺傷兵。成都有一塊《七殺碑》,記錄的便是他的殺人如麻:“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張獻忠對搶掠所得財產進行嚴格的控制,立下規矩:部下若私藏金銀一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全家。如此一來,整個四川之財盡歸張獻忠一人。據史書記載,崇禎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戶”。他曾在成都舉辦鬥寶大會,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間屋子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舌。

後來有歷史學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張獻忠至少擁有千萬兩白銀。按明末白銀的購買力與現在人民幣摺合比算,一兩相當於當今300元左右。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張獻忠擁有相當於現在30億人民幣的財富,在明末清初那個動亂的年代,肯定是財富榜上有名。

寶藏究竟匿於何方?

民間版本衆多

有人說,人生最可悲的事,就是人死了,錢沒花了。對斂財有着近於病態狂熱的張獻忠而言,更是如此。當了兩年皇帝后,清朝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由陝南入川,攻打張獻忠。1646年11月,張獻忠部被清軍包圍,匆忙出城迎戰,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鉅額財寶竟由此和他一同消逝。

千萬財寶是藏於錦江水底?或是埋於青城山下?還是隱於蘆山縣城?自古以來人們的猜測不一而足,其中最讓人們信服的藏寶地,就是沉於江底。

正史《明史》記載,張獻忠在被迫撤離成都前,幹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他讓部下在錦江築堤,抽乾江水,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出數丈深的大坑,將劫掠來的財寶傾倒其中,再重新決堤放水,將大坑衝平、淹沒,以此掩人耳目。後來的史書《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

地方誌《彭山縣誌》上對張獻忠寶藏的下落則另有說法: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因爲旱路已被清軍封阻,只得改道由水路出川,但船隊沿錦江剛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便遭到當地的地主武裝楊展部隊的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張獻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許多滿載金銀的木船則沉沒於錦江。更有人說,張獻忠的船隻是自焚,楊展的幕僚費密在清康熙年間所著的《荒書》中也記載:“楊展先鋒見賊焚舟。”張獻忠爲何自己燒了船隻?這無疑爲“江口沉銀”之說又添了一層神祕面紗。

民間流傳的第三種說法是:張獻忠自知兵敗,撤離成都前,提前讓手下做了許多木筒,將銀錠灌藏其中,投入錦江,使其順水漂流,準備在狹隘處打撈。可惜途中遭到楊展兵馬的埋伏,尚未來得及打撈便兵敗如山倒,那些木筒也隨着時間的流逝沉於江底。

無論哪種說法,都指向張獻忠將所掠財寶沉於江中,地點就在江口附近。這無疑爲後人沿江尋寶留下了無盡的空間。

雖然轟轟烈烈的尋寶事件終以鬧劇收場,但此後幾十年,仍不斷有老百姓從江中打撈出財物。

2005年4月,彭山縣的引水工程在江口鎮岷江河道內施工時,從地表下3米處挖出一個內有七錠銀元的圓木,銀錠上刻着“崇禎十八年×日”、“黃岡縣銀四拾兩正”等字樣,經四川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其確爲崇禎時期所徵收的稅銀。通過銘文可以看出,這批銀錠來自湖南沅陵縣、湘潭縣,湖北京山縣、黃岡縣等地,與當年張獻忠轉戰之地十分吻合,時間上也是同步的,無疑可以視作“江口沉銀”的又一力證。

199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綱在經過多年研究考證後宣稱,錦江下確實埋藏着巨大的金銀。王綱稱:《明史》、《蜀鑑》、《荒書》、《彭山縣誌》等正史、野史,從不同角度介紹了“江口沉銀”,近年來不斷打撈出的實物更是有力證據,因此,“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至今仍沉睡江底!”根據他的說法,彭山縣政府聯合江口鎮政府進行了實地勘測,但由於年代過於久遠,河道淤泥太深,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真相總是姍姍來遲,經過一代代人苦苦地搜尋,2015年12月25日,由來自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綜合考古部等10餘名國內權威考古和歷史專家,鄭重出具了《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研討會專家意見書》,確認彭山“江口沉銀遺址”即爲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這個百年來的寶藏之謎總算露出端倪。

百年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祕密一次次被挖掘,但歷史謎底卻一次次與我們擦肩而過。或許這一次,真相真的離我們不遠了。“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首充滿遐想與渴望的歌謠依然在川府之國傳唱,是否真能買下成都府,還要等待最終的考古發掘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