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曉說》還是《曉松奇談》,節目的形式都很簡單,就是他一個人坐在鏡頭前,留着文青的中分長髮,拿着把摺扇叭叭叭的說上個40分鐘。在有了“世界可以很大,大到可以曉說”之後,我們還看到了一座城關於一些人的故事和記憶。

2019年5月2日,在最後一期《曉團圓,長別離》播出之後,《曉說》停止了更新,距離2012年3月第一期開播,過去了7年零2個月。

這期間,這檔脫口秀共更新了315期,其中《曉說》198期,《曉松奇談》117期。

關於停更的原因,在最後一期的節目中,高曉松如是說:

“任何一件事情在它成爲荒誕的事情之前,就要結束它,每件事情都是在它很好的時候,擁有它”。

這個說法很高曉鬆了,言外之意就是“《曉說》最好的時候已經過去了,那就在它變得令人討厭之前就終止它。”

如果是一直有關注《曉說》的朋友應該知道,《曉說》的開始其實很偶然,起初,高曉松想起名叫“閒得蛋疼”,後來在韓寒的建議下才定爲《曉說》。

節目最開始他也只想做個二十幾期節目就罷,可沒想到一做就是7年。

關於《曉說》爲什麼好看,我想看過的人應該都知道,主要還是在人。

無論是《曉說》還是《曉松奇談》,節目的形式都很簡單,就是他一個人坐在鏡頭前,留着文青的中分長髮,拿着把摺扇叭叭叭的說上個40分鐘。

節目的內容看起來也挺文氣,天文地理,海外見聞,中西文史,政經內幕,三教九流,什麼都聊。

但得益於高曉松自身強大的知識體系和經歷積累,他總能通過一條線來串起古今、中外、文史、趣聞。

同樣一件事從他口中說出來,就好像都能更加有趣幾分。

他聊青樓、鏢局、科舉,也聊阿根廷、迪拜、歐羅巴、莽莽俄羅斯和中土世界新西蘭,既能說一個知識分子的抱負,也能談上海大班,妄人列傳。

他講《清明上河圖》,也講《金瓶梅》。

在他的《大航海時代》裏,我們知道了人種和物種的交換,在他的《南明悲歌》裏,我們瞭解到原來1860年的人均GDP也是500美元,1800年都沒漲過。

他的脫口秀節目,更像是“說書人”講故事,好看,好聽,有趣不乏味。

在2019年之前的7年裏,雖然期間經歷過停更,改名,迴歸,但慶幸的是它一直都還在。

對一部分人來說,高曉松其人就能算的上是“文青的精神食糧”。

如今,在《曉說》停播一年後,他帶着新節目回來了。

《探世界》

《探世界》是國內首檔漫遊式脫口秀,按照計劃高曉松一人走訪中美城市,以廣闊的地域跨度、豐富的多元視角、新銳的呈現方式,表現奮鬥進程中,以及華人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提升。

簡單點說,就是去到海外華人居住的城市,探索關於他們的故事。

看來矮大緊在讀萬卷書,看清皓月繁星後,準備要當一把文化導遊,開始踏上他帶領我們的行萬里路的征程。

有了《曉說》和《曉松奇談》的珠玉在前,擺在我們面前最需要明確的問題就是:

《探世界》還一樣好看嗎?

作爲矮大緊的鐵粉,光說一句好看,說服力肯定不大。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和以往“奇聞說今古,談笑有鴻儒。”或者“世事上下千年,卻偏要說出瞬間”的開場白不同,這一次的開場白有的不是故事,而是情懷。

先是有老狼少年期十足的沙沙的嗓音唱着《月光傾城》,再是矮大緊極具辨識度的念着:

“年少時寫過的歌,再聽時覆水難收。年少時去過的地方,再去時物是人非。年少時喜歡在路上,去遠方,喜歡在白髮還沒蒼蒼時流浪,再回首,遺忘了浮光掠影、海市蜃樓,只記得人的臉龐,人的背影,人聚散,人看慣。探世界,一段關於人的記憶。”

一下子,就有一種夢迴《曉說》的時候。

不過和《曉說》或者《曉松奇談》相比,《探世界》的內容更豐富,更雜糅。

它從一座城市開始,走這個城市的街道,講這個城市的故事,聊這個城市裏的人。

首期節目,聊的是舊金山,粵語裏稱作三藩。

纔剛開始,從介紹地名開始,節目就已經有內味了。

高曉松說,舊金山之所以稱之爲舊金山,是因爲當時很多華人來此淘金,修鐵路。

而在它附近的兩個小鎮,也是淘金時代的遺蹟,一個叫“IGO”,一個叫“ONO”。

研究這倆小鎮的歷史會發現,這兩個名字都是華人取的,而緣由呢,還是和淘金有關。

當初淘到了金子,結果白人來搶,華人打不過,只好三十六計走爲上,於是就有了“I go”。

之後在另一個小鎮又發現了金子,結果白人又來搶,這次華人不準備退讓了,明確拒絕就有了“o,no”。

是不是一開場就還是原來的矮大緊味道,這還沒完呢。

在唐人街裏,還聊到了歷史悠久的同鄉會,還有國內都數一數二的大家族潁川陳氏,很早開始就支持國內革命的洪門,甚至孫中山先生在這裏還有一間辦公室。

也就是說,舊金山實際上是華人最初奮鬥的地方,也是奮鬥最高潮的地方,因爲這裏有世界上高科技人才聚集地硅谷。

說到硅谷,按照標準流程就是說說這裏的名人故事,可在說書人矮大緊的故事裏當然不只是這些。

然後我們就聽到了關於伊朗人的“lucky office”的故事,遠道而來的伊朗人買下了這個辦公室,一邊從事着自己的主業賣地毯,一邊靠收租增加收入。

而從這間小小的辦公室裏,孵化了羅技公司,谷歌公司等大拿。

聰明的伊朗人看到商機之後,不收房租,改要股份,一下就發了。

但他可是個不忘初心的人,在賺了更多的錢之後,他沒有改行做別的生意,而是開了一家更大的地毯店,繼續賣地毯。

如果說前兩期的舊金山故事,原本就帶着勵志和夢想,還有點那麼飄在空中的意思,那麼第三期關於洛杉磯的故事,則是非常的接地氣,人情味十足。

洛杉磯這一趴的主人公,原先是臺大的高材生,如今是一家很有名氣的小餐館的老闆。

這家餐館雖然只有幾張桌子,但是李安導演啊,歌手那英啊,都來着喫過飯,放到現在的話說,妥妥的是一家網紅餐廳。

餐廳的老闆叫翟懷琪,原本是臺大經濟系的高材生,最初來到洛杉磯是做外貿水產生意的,之後因緣巧合,開起了餐廳,這一開就是二十年。

可以說,Grace目睹了洛杉磯整個華人飲食30多年的變遷。

矮大緊和Grace的聊天,從逛菜市場開始。

洛杉磯的超級市場很多,經常一樣菜品的食材需要逛好幾個超市才能買全,而中餐的食材選購不外乎就是華人超市,韓國超市和日本超市。

說到這,不得不誇一下Grace大廚。

之前《曉說》最後一季的時候,因爲形式開始從矮大緊一個人說變成了兩個人的訪談。

但是請來的嘉賓往往很少能夠接上矮大緊的話茬,談話節目就變得索然無味起來。

不過這一次,既有學歷也有閱歷的Grace倒是和矮大緊聊的很好。

以往我們都是聽矮大緊一個人聊,這一次我們直接從當地人的口中知道了更多,像是關於華人在洛杉磯的生活、奮鬥和成長。

當然,光是這種有資料可查的部分就不是高曉松的節目了。

Grace講到了韓國城和日本城,在移民越來越多的今天,中國城和韓國城越來越大,可日本城保持原樣1983年的大小,就連街道也是一樣。

講到了第一個中國超市,當初落地生根用的是廉價取勝的辦法,慢慢的發展成今天的大超市。

講一家叫“小東京”的韓國超市,原本是日本人開的,後來賣給了韓國人。

結果韓國人買到後就給改了名,可沒想到,改了名字後,日本顧客驟減,不得已又再次改了回來。

雖然裏面東西還是以韓國食物爲主,但“小東京”這個名字對於日本顧客來說,就有滿滿的安全感。

還講到了越南華僑的經商理念,開超市賺了錢就賣掉,全部變現纔有安全感。

然後我們還知道了當年92年的洛杉磯暴動,韓國人其實有點無辜,但從這件事裏,也看到了在國外的韓國人的生存模式:對外抱團,對內也剛!

也知道了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開業,其實肯德基是州的名字,而KFC在美國被稱作是“上校雞”。

知道了美國人喫不了貴的牛肉,因爲他們好喫半生的牛肉,而和牛半生的時候很油,下不了口。

而最有意思的是要數包子的崛起,在2019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影響下,美國人第一次知道了包子的叫法。

在這之前,美國人管包子叫dumpling。

然後還說到了食物的傳承,也就是文化的傳承,說到了胡佛圖書館,裏面保存的蔣介石日記和蔣經國日記在《曉說》裏講臺灣的時候也說到過。

在新的節目裏看到老的之時,有一種矮大緊宇宙聯動的感覺,很是奇妙。

所以目前3期看下來,我可以理直氣壯的回答:沒錯,《探世界》還是一樣好看。

在有了“世界可以很大,大到可以曉說”之後,我們還看到了一座城關於一些人的故事和記憶。

從讀萬卷書到行萬里路,果然還是這個男人最有味兒!

若是非要把《探世界》和《曉說》拿來做比較的話,只能說:

《曉說》可以聽,但《探世界》就一定要看。

青石電影編輯部 / 老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