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認知世界是起源,認知自我是重點。

《大學》之中“格物致知”篇章中,講述了窮盡事理的意義和內涵。

所謂的“格物致知”,就是對於事情有一個窮盡道理的意思,格就是格除的意思,也就是去除思想的雜誌,不會被事情的表面所矇蔽而探究事物的本源。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拋開表象看本質,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修行自己的心靈美好。

《格物致知》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這就叫萬事萬物已被認識研究,知識達到了頂點。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陷入迷茫,他們嚮往的一個狀態,就是能夠對於事物有一個清醒的認知。

就如同王陽明在年輕的時候,帶着自己的朋友“格竹子”,就是想認清事物本身的道理,找到事物的本源規律,當聖人,當聖賢。

但是當我們真正繞了一圈之後,才發現認知世界是最初的根源,而最終的終點是認知自我,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狀態。

所以就有這樣一句話:人貴有自知之明。

一個人最可貴的就是能夠清醒的認知自我,因爲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在很多情況下總會因爲自己情感,而忽略了對於自己正確的定位和認知。

就好像有的人在工作中好高騖遠,大學剛畢業就想去公司當主管,甚至有的人剛創業的時候,就想去做很大的老闆,都是因爲對於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樹立了一個理想和目標,但是當現實和自己的理想發生矛盾的時候,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還一意孤行,說的好聽叫執着精神,說的不好聽,就是撞了南牆也不知道回頭。

所以要學會客觀的評價自己,避免當局者迷的窘境,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才能客觀的評判自己,自己想做什麼,會做什麼,自己的長處短處,這樣才能發揮主觀的優勢。

唐代的著名詩人陳子昂,他小的時候就跟父親來到了京城長安,但是他生性好玩,不喜歡讀書,每天就跟着朋友出去打獵遊玩,要不然就是找人鬥雞。

隨着時間推移之後,他逐漸長大了,父母發現自己的兒子不學無術,也開始替他擔心。可是他從小遊蕩慣了,哪裏肯讀書呢。

有一天,他經過一傢俬塾,這個時候他聽到私塾先生說:“一個人是否能夠享有榮譽或者蒙受恥辱,完全取決於他本人的品德,品德好的人自然會享受榮譽,品德壞的人也自然會蒙受恥辱。

一個人如果放任自流,行爲傲慢,就無法得到別人的尊敬。要想學有所成,就要用學來的道理對於自己進行檢點,如果堅持這樣做,學問和知識就會慢慢的積累增多,人生也會有更好的成功。”

陳子昂聽了私塾先生的話之後,大爲振奮,他反思自己,覺得自己就是先生所說那個不學無術沒有長進的人,從此之後開始發奮讀書,最後成爲一名偉大的詩人。

所以對於一個人來說,人生每一次的反思都會讓自己成長。

如果缺少了反思,很難成爲留名千古的大詩人,必須要適當清理內心的自負自滿,纔能有更好的成就。

吸取過往的經驗,才能避免更糟糕的人生出現,充分的認知自己,才能在人生這一個有限的旅程中做最好的自己。

《大學》之中說“格物致知”,是讓我們認知事物的本源,但是我們更應該認識的,是真正的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