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麼, 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呢。不管是忙於工作,還是海外求學,郝景芳的父母從未缺席孩子的生活,再苦再難,都不忘陪伴孩子成長。

5+2=0。

什麼意思呢?

5天學校教育之後,放假2天,所有努力白費。

這從側面證明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大影響。

曾有位名校校長也發言稱:

“學校裏各方面優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長陪出來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其實與學校教育沒啥大的關係,多半是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做的好;而一個所謂’差生’也多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從健康角度而言,此次疫情對人類生命和生活而言是個威脅,而對親子關係而言,卻是個機會,可以有更多的對話、更多的互動、更多的理解,父母可以藉助這一特殊時刻,將危險化爲陪伴教育,加深親子關係。

那麼, 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呢?

01 重視陪伴的“有效期”

耶魯大學對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曾進行了長達40餘年的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孩子成長中的每一階段,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比如:3歲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年,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繪畫、編故事、玩彩泥、做手工;5歲是親子關係最親暱融洽的一年,孩子格外喜歡父母的陪伴與讚美;6歲是孩子內心開始出現矛盾,開始叛逆的一年,父母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耐心……

父母如果能抓住每個重要的時期,給孩子充足的陪伴,孩子將來一定會非常優秀。

憑藉科幻作品《北京摺疊》,成爲亞洲首位女性 “雨果獎” 得主的那一年,郝景芳才32歲。拋開雨果獎,郝景芳的人生還有許多輝煌時刻。

18歲得新概念一等獎,放棄保送北大中文系,高分考上清華物理系,一路唸到清華博士,成爲知名的天體物理學家、經濟學家。

而作家,只是她玩票興趣而已。翻看郝景芳的成長過程,你會發現,她的優秀,離不開父母有效的陪伴。

在郝景芳1歲多時候,母親就每天陪着她,給她讀各種各樣的故事;3歲開始,母親不僅給她讀故事,還手把手教她認字;4歲的時候,母親則充當聽衆,讓女兒給自己讀故事。

郝景芳9歲那年,父親在國外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母親也要深造。

在獎學金有限的情況下,父親在中餐館洗盤子,母親在小旅館打掃衛生,只是爲了能接女兒過來,給她充足的陪伴。不管是忙於工作,還是海外求學,郝景芳的父母從未缺席孩子的生活,再苦再難,都不忘陪伴孩子成長。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

有效的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但這種陪伴,是“有期限”的。

一旦父母不珍惜,錯過了這個有效期,老天爺就會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

李玫瑾老師講了一個令人心酸的案例:

一個十幾歲的男孩,自爆偷了三千塊錢,請求被“勞改”。

他從9歲開始偷東西,最開始在上海偷,被抓送回家後,又跑到杭州偷。

爲啥他會挑這兩個城市呢?原來,這都是小男孩父親工作的地方。

爲了多賺錢,父親將年幼的兒子留在老家,在上海、杭州打工。沒有人管束、又缺乏陪伴的孩子,走上了偷竊的歪路。

他之所以請求被勞改,是爲了向父親挑釁:看,我也能賺錢!因涉嫌金額達到量刑標準,小男孩被收容教育。縱使父親後悔不迭,但爲時已晚。

沒有充足陪伴,父母單純的“餵養”與孩子極強的可塑性之間形成了巨大的教育斷層。

在最關鍵時刻缺乏陪伴和引導,孩子在無法分辨自己行爲是否正確的情況下容易走錯、走偏。

02 提高陪伴的“質量感”

很多父母以爲,陪伴就是陪着。

生活中,不難見到這樣的場景:

說陪孩子寫作業,實際卻是,孩子寫孩子的,父母坐在一旁耍手機;

說陪孩子看動畫,增進親子感情,實際卻是,孩子自己看自己的,父母坐在沙發上閒聊、打瞌睡。

其實,陪伴並不等於陪着,陪伴的目的是爲了告訴孩子,我在乎你,我想參與你的世界,孩子和父母的心能彼此靠在一起,所以愛的表達和交流顯得尤爲重要。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如何提高質量的實驗,名叫“Ready 4 Routine”,其中一位媽媽的經歷令人印象深刻。

這位媽媽和孩子的關係不太好,總不是不經意進入某種對抗,造成十分緊張的氛圍。

她把這一切歸因於自己沒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

“與孩子共度美好時光,必須要一個小時或者兩個小時。”

但通過PEERE工具的使用,她開始意識到,有質量的每一分鐘都很重要。

於是,她每天抽出一部分時間,用心陪孩子,提高陪伴的質量。

當實驗結束,她和孩子之間對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親密的關係。

什麼是PEERE工具呢?

簡單來說,就是:暫停、參與、鼓勵、反饋、衍生。

■Pause (暫停)——看見孩子的需求

當你看到孩子的一個舉動時,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都請停下你手頭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注他。

■Engage (參與) ——加入孩子的行動

父母可以提出一個能激發孩子好奇心的問題,讓自己參與到這件事情中去,也就是用問題或其他方式,讓孩子頒發一張你可以參與的“入場券”。

■Encourage (鼓勵) ——支持孩子的想法

無論孩子的回答如何,你的態度一定是鼓勵他。

■Reflect (反饋) ——真誠交流想法

無論最終結果是否符合你的心思,你都可以與孩子一起復盤:把你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給他最真實的反饋。

■Extend (衍生) ——擴展孩子的視野

也許孩子本身的思維只是在單一方向上,這時需要父母給出更多的視角作衍生。

如果父母不知道該如何提高陪伴的質量感,不妨使用PEERE工具。

雖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家長們的陪伴不僅要做到有“量”也有“質”,高質量陪伴是家庭教育的王牌。

收下這份陪伴指南,在這個延長假期裏,讓高質量的陪伴成爲常態。

千萬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發現自己童年裏缺少了父母,家長們也不要等出現孩子出現問題時才悔不當初。

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父母用心的陪伴,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