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权力,首先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其次才是慈禧太后的能力。

做为清朝同治皇帝的生母,有着天然的正统法理。

所以她才能和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一起发动辛酉政变,罢黜咸丰皇帝的顾命八大臣,从而形成影响晚清政治格局(两宫垂帘听政,亲王辅政)。

而这一切的一切,无论是清朝宗室,文武朝臣,清朝军方,民众百姓,甚至士绅地主阶层都完全接受,这充分说明慈禧太后的正统地位和政治手段,这时候慈禧太后才不过28岁。

她所能依靠的只有皇帝生母的身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太后逐步掌握权力,亲儿子同治皇帝的驾崩并没有影响到慈禧太后,她凭着给先帝咸丰皇帝立嗣的借口,让自己亲妹妹的儿子登基为皇帝,也就是光绪皇帝。

由于光绪皇帝太过年幼,慈禧太后依然垂帘。

这时候的清朝宗室根本无法从法理上罢黜慈禧太后。

再加上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权力大涨的汉人大臣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崛起,清朝宗室已经找不到有能力和号召力的人物了,整个清朝皇室彻底成了废物,只能依靠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的权力也不是一步登天来的。

当同治皇帝还很幼小的时候,慈禧太后也只能排第三,当时慈安太后势力最大,恭亲王奕訢势力其次,直到慈安太后突然病逝之后,同治皇帝之后换成了另一位年幼的皇帝,慈禧太后才开始真正的掌控全局。

那为什么慈禧太后能屹立半个世纪而不倒?

晚清时期,清朝政坛上挑战慈禧太后权力的有四次。

第一次是顾命八大臣的挑战。

这段时间,慈禧太后采取合纵连横和雷霆手段,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直接搞宫廷政变,处死肃顺,罢黜其余顾命大臣,然而慈禧太后并没有大肆株连,使得国家权力平稳过渡。

第二次是慈安太后的挑战。

这段时期,慈禧太后人微言轻势力小,只能采取避让,不与其发生冲突,直到慈安太后病逝。

第三次是恭亲王奕訢的挑战。

此时慈安太后已经病逝,慈禧太后势力大涨,但是慈禧太后采取的是内部解决的办法。

在京城的大臣面对慈禧太后的泼辣毫无办法。而地方实力的汉人督抚则作壁上观,对中央的政变毫无反应,即使他们是恭亲王政治改革的盟友和同道者。

对于地方督抚来说,或许更强势的恭亲王执政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而让一个女流主政或许更能保全自己汉人地方的权力。

从后四十多年来看,基本上形成了中央慈禧以满人为核心的圈子,和地方上以汉人为核心的实力派。

慈禧太后在满人和汉人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互相挟持与制约在第四次权力挑战面前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次是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对慈禧太后的夺权。

而同样是汉人的地方督抚们,却并没有热心的支持这些维新派,虽然他们在理念上更为接近。

因为他们知道戊戌变法内没有宫廷支持,外没有督抚支持,真正的主事人只是几个没有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成不了大事。

再加上这些地方督抚也不想看到一个对他们有着巨大约束的中央政府出现。所以等到慈禧太后重新掌权之后,维新派人头落地,光绪皇帝被囚禁,地方督抚们丝毫求情都没有。仅仅是在废立光绪皇帝的问题上委婉的表达了一下拒绝,毕竟皇帝废立这种大事没人不敢不考虑后果。

这足以说明慈禧太后之所以权力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是因为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有着无可撼动的法理正统;还因为慈禧太后的能力,能根据局势而不断寻找盟友,通过雷霆手段发动政变。

然而慈禧太后就像《红楼梦》里面的贾母一样,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虽然自己享受了一生,但是清朝最终和贾府一样,只剩下白茫茫的大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