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7歲的董玉娜是行唐縣南翟營鄉北翟營村人,2018年雙創園成立之初就來到了這裏,之前從事圖文標註工作,後來,園區培訓網絡主播,她踊躍報名參加。”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園長賈茹說,如何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探索出更好的脫貧路徑,一直是園區努力的方向。

我在村裏有塊地

你要不要“買”點兒

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探索新的扶貧方式

網絡直播培訓中。記者 張海強 攝

提起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幾乎家喻戶曉。除了讓殘疾人入駐園區,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爲家庭減輕負擔,以及設置“扶貧助殘巧手坊”帶動貧困戶就業脫貧外,最近,園區又培訓出若干網絡主播、啓動“我在村裏有塊地”社會扶貧項目,其目的都是幫助當地老百姓,尤其是貧困戶走上富裕路。

董玉娜:當上了培訓老師

“作品上熱門的條件,第一個要素就是封面、標題……”5月8日,在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新媒體運營中心見到董玉娜時,她正坐在輪椅上給夥伴上課。

27歲的董玉娜是行唐縣南翟營鄉北翟營村人,2018年雙創園成立之初就來到了這裏,之前從事圖文標註工作,後來,園區培訓網絡主播,她踊躍報名參加。“總覺得網絡主播很簡單,往鏡頭前面一坐,跟大家話話家常。”董玉娜說,然而,自從她參加了園區舉行的網絡主播培訓班才知道,裏面有很多“門道”。

由於學習認真,領悟能力強,董玉娜進步很快,並逐步成爲“董老師”。“我們大家是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董玉娜靦腆地笑了笑說。

王玥:已經有了4000多粉絲

23歲的王玥來自新樂市長壽鎮蘆新村,因從小長得比別人矮而備受歧視,初中沒畢業便到一個服裝廠上班。那時候,每天早晨不到7時,媽媽便騎自行車帶着她出門,晚上9點多母女倆才能回家。王玥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關在屋裏大哭一場,5年裏幾乎天天如此。“也不知道爲什麼哭,就覺得特別憋屈。”想起當時的情況,王玥不勝唏噓。

王玥以爲自己的生活就這樣過下去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雙創園改變了她的生活。2018年5月19日,王玥來到雙創園。

“進了園區後,我每天都在笑。”王玥說,現在她在某網絡平臺註冊了賬號,並有了4000多個粉絲。“我以前都是發自己生活中的事兒,沒有目的性。”王玥說,自從學習了怎樣當好網絡主播後,她給自己定位爲“搞怪”。不僅如此,她還稱自己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小精靈,時刻與你分享快樂”。

王玥告訴記者,她希望通過網絡能讓更多人瞭解他們這個羣體,把更多的正能量傳遞出去,更希望自己能帶動貧困殘疾人朋友一起脫貧致富。

園區:把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雙創園成立兩年來,我發現始終有一部分殘疾人無法打開自己的心扉,不能在生活和精神上真正地站起來。”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園長賈茹說,如何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探索出更好的脫貧路徑,一直是園區努力的方向。

賈茹發現,目前,直播帶貨已經成爲最火爆的趨勢。於是,今年3月份,雙創園開始對一部分員工進行快手、抖音平臺的直播培訓。

“首批8名學員當中,最高學歷是初中畢業,但他們對新事物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賈茹告訴記者,讓這些貧困殘疾人搭上直播快車,並不是賣慘、求同情,而是希望通過在網絡上與網友面對面的交流,堅定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同時也把他們身上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還能通過直播經濟,把貧困縣、貧困戶的優質農產品推介出去,實現變現。

“我在村裏有塊地”已流轉150畝土地

在探索電商扶貧模式的基礎上,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還推出了“我在村裏有塊地”的社會扶貧項目,通過整合貧困戶手裏的土地,藉助有償助殘理念推動消費扶貧,以一畝地帶動一戶殘疾人貧困戶致富。

賈茹介紹,到時候,主播可以走到田間地頭,用他們掌握的專業電商知識培訓這些農戶,使他們可以通過線下共同勞作、線上直播互動等方式,讓志願者隨時瞭解認購地塊的種植情況,並可以同認購地塊的所屬貧困戶溝通,零距離傳遞愛心。讓每一位志願者和殘疾人一起,種下希望,傳播愛心。

“這種電商方式讓農戶在種地發展生產的同時,智志雙扶,激活內生動力,全面擺脫貧困,加快推進殘疾人貧困戶的小康進程。”賈茹說,下一步,園區將綜合企業需求和市場反饋,培養更多的電商人才,再讓他們去培訓周邊縣(市、區)有需要的貧困人口,逐漸形成一個大的電商羣體,助力當地脫貧、增收、致富。

行唐縣:探索出多種扶貧做法

“截至2019年,全縣10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退出,現有脫貧享受政策貧困戶20459戶53813人。”行唐縣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奮戰脫貧攻堅中,該縣探索出東安太莊產業扶貧、殘疾人“雙創園”助殘扶貧、金豐公社土地託管帶貧等一批經驗做法。

這位負責人介紹,今年,行唐縣委、縣政府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爲頭等大事來抓,積極推行“五獎補三支持”八項專項措施,築牢致貧、返貧防線,奮力奪取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雙勝利。(記者 崔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