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拥有7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大研古镇),白天还算是本地人的地盘,街道上可以看见一些当地人,游客相对较少,但到了黄昏以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丽江和大理同为G214滇北段上的两处重要历史古城,实际上都承担了滇西地区重要交通驿站的功能,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就从这两座城市经过,如今南来北往的游客比古时候多了不知道多少倍,游客们更愿意在大理或丽江消磨时光,或者做短暂的停驻,再从这里出发。

丽江,如今是云南旅游最大的一面“金字招牌”,虽然这些年是非不断,但却真金白银地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效益。想必很多人过去这座赫赫有名的高原古城,如果十年前你有过丽江之缘,那时你是一位观光游客;十年后,你再来丽江,你就是“兴趣消费者”;而再过十年,你还来丽江,估计你最多只是一位匆匆过客。此行,我就是典型的“丽江过客”。

当云南地区的旱季临近结束时,我们空降在了海拔2146米的丽江古城,来到了这座让许多人充满遐想的地方。丽江三义机场外面,强紫外线折磨着我每一寸裸露的皮肤,仅仅22摄氏度的气温却感觉有点灼热——这又是一个适合白天猫在古城客栈里刷手机,夜里再出来逛街觅食的日子。

我们赶紧叫了出租车钻了进去。去往古城的高速公路上,可以清晰看到玉龙雪山,她静如处子般地矗立在远处。我此行丽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传说中的“艳遇”,也并非想要体验什么“最柔软的时光”,亦或者“疗伤”,因为这些噱头在多年之前就被证实是早期一些民宿客栈骗人的说辞,谁信谁上当。

由于丽江古城里面禁行机动车,出租车只能载我们到达古城大门口,然后拖着行李箱走到古城的客栈。青石路铺就的古街巷,身着纳西族传统服饰的乐班演员和当地人不少,游客不多,只看到了三三两两的时尚男女,还有一支头戴太阳帽的旅游团,大家在狭窄的古街巷里相逢,然后各行其路。古城就像一座超级大的舞台,为人们提供着各种展示空间,而舞台上的演员就是怀着不同动机而来的游客,以及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人人都有一个角色,就看谁的演技更加浮夸。

拥有7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大研古镇),白天还算是本地人的地盘,街道上可以看见一些当地人,游客相对较少,但到了黄昏以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晚饭之后,我们结伴钻进了丽江古城的腹地,去感受古城夜晚的情调,而真相呢——丽江还像从前一样喧闹。只有偏僻的小胡才有安静的气氛,路边银饰匠人还是那样专注,四方街还是那样繁华,酒吧里还是声色犬马。

夜幕之下的古城非常“热闹”,白天那些猫在客栈里的游客此时全都涌到了古城中心的街区,越靠近四方街的古街古巷,游客越多,有点路段甚至让人拥挤不动。据说,即使不到真正的旅游旺季,晚上的大研古镇街头也常常活跃着四五万名游客。每个人都在夜幕的掩护下,寻找着自己的需求,扮演着“丽江古城大舞台”上不能或缺的群演。

可以想见,一座核心区域只有3.8平方公里的古镇,街上一下子涌现数万观光游客会是多么热闹(喧闹、嘈杂)的景象。此时此刻,丽江古城核心区域的游客已经摩肩接踵,我们一步三挪地逃离了古城的“闹市区”,跑到了边缘街巷才找到一处安静的角落。

想想有些好笑,大多数游客口口声声“为了清净、想静静了”才来到丽江,但放下行李后却又立即跑上街头往人最多的地方“凑热闹”,或者一头扎进四方街喧闹的演艺吧里“纵情狂欢”,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呢?

凡是到过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的人,总爱把两者的人文、环境、消费、美食等等进行比较,我们也不例外。丽江和大理同为G214滇北段上的两处重要历史古城,实际上都承担了滇西地区重要交通驿站的功能,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就从这两座城市经过,如今南来北往的游客比古时候多了不知道多少倍,游客们更愿意在大理或丽江消磨时光,或者做短暂的停驻,再从这里出发。唯一的区别,就是谁更适合谁,谁更符合谁的调性。

猛然间,我和伙伴关于两座古城的讨论有了结论:大理和丽江的不同,在于如今的大理基本还是当地人的大理,而丽江则早就不是丽江人的丽江了。经过近20年时间的外迁过程,大研古镇如今已没多少原住民了。

走在古城的街头,你看到的几乎全是操着南腔北调的游客,气氛也越来越浮夸;而大理,四四方方一座城,虽然也装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但本地居民还是占了多数,而且这座城市的一大神奇之处在于,它该安静时就能安静下来,该热闹的时候就能热闹起来,纯粹得有点吓人。

转过身来再看丽江,人们争相打着“纯玩”的幌子来邂逅、来艳遇、来疗伤,到头来却发现压根儿就没有真正了解过这座古城的纳西文化和700年历史,只顾着寻找所谓的“艳遇”、“疗伤”,到头来,却发现这些诉求根本无法实现,全都是传说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