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創立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爲了王朝能夠長久,便在殺了那些開國功臣後,把自己的兒子都封爲了藩王,讓他們掌管一地的軍政大權,以此來保障朱家王朝的長久。那麼,同樣是面對坐大的藩王,爲什麼建文帝一定要削藩。

我們知道,在明朝的時候,有個悲催的皇帝叫做建文帝。他明明是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卻因爲自己的叔叔朱棣野心太大,直接被趕出了皇城,甚至於下落不明。而一切的緣由都是因爲他的削藩政策。


明朝創立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爲了王朝能夠長久,便在殺了那些開國功臣後,把自己的兒子都封爲了藩王,讓他們掌管一地的軍政大權,以此來保障朱家王朝的長久。但是,朱元璋忘了一件事,當年的劉邦也是這麼想的。結果後來就爆發了七國之亂。

藩王們到了自己的封地後,勢力越來越大,其中,尤以朱棣的勢力最大。因爲這個藩王常年駐紮北境,抵抗蒙古人。是一個典型的在戰爭中廝殺出來的實權派。而其他的藩王也差不到哪裏去。


當朱元璋死後,朱允炆上臺。他身邊的一幫子文臣就十分忌憚這一批藩王。擔心他們坐大威脅中央的統治。於是便讓建文帝削藩。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了。藩王們一聽,要削藩?那跟要了自己的命沒啥區別了。


尤其是對朱棣,建文帝旁邊的大臣直接勸說建文殺了朱棣。朱棣哪裏肯幹,乾脆就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了。而其他的藩王一看,也就跟着一起反了。最後,靖難之役以朱棣勝利告終,是爲明成祖。

那麼,同樣是面對坐大的藩王,爲什麼建文帝一定要削藩。而不學習漢武帝的推恩令來慢慢分化瓦解藩王呢?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在藩王勢大的時候,推恩令這種軟刀子捅在身上幾乎沒有感覺。漢武帝的推恩令也是建立在諸侯王被七國之亂打得元氣大傷的時候乾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