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大橙橙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的問題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52年4月11日,解放軍總幹部部制定了《關於實行軍銜制度工作的草案》,將官軍銜設置爲少將、中將、準上將和上將4個級別,沒有大將一級。1953年3月,在借鑑了蘇聯等國軍隊的軍銜設置並結合我軍的實際情況後,總幹部部擬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把上將、準上將改爲大將和上將,這也是我軍當時的文件中首次出現大將一銜。
當時給出的大將的基本標準爲“一級軍區司令員及相當於該職務者”,但由於這是我軍歷史上首次大授銜,牽扯到了許多方方面的工作,而且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鑑,因此評銜工作一再延期。直到1955年1月初,總幹部部才下發《評定軍銜的工作計劃》,用於指導全軍軍銜評定工作。文中指出,評定軍銜的主要依據爲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務能力,以及在軍隊服務的經歷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
同年1月16日,時任國防部長的彭老總和總幹部部部長羅帥聯名上報主席關於元帥、大將和上將的預授名單。當時預授大將的共有15人,除了後來的十大將外,還有張宗遜、宋任窮、蕭克、王震和周純全這5個人。其中張宗遜列第10位,排在宋任窮、許光達、蕭克、王震和周純全5人之前。張宗遜是陝西渭南人,畢業於黃埔五期,參加過秋收起義,後隨主席一起上了井岡山,擔任紅四軍的連長,是“我軍創始階段的少數幾個連長之一”。
之後張宗遜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期間率部全殲了國民黨軍第18師師部和兩個旅,活捉了敵師長張輝瓚,因戰功升任紅12軍軍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張宗遜出任八路軍120師358旅旅長,先是率部取得了雁門關伏擊戰的勝利,接着又在滑石片設伏,全殲日軍蚋野大隊700餘人,這兩次伏擊戰的勝利,使張宗遜打出了對日作戰的心得,不久後他又在米峪鎮設伏,殲滅日軍村上大隊700多人。
抗戰勝利後,張宗遜又參加瞭解放戰爭,歷任晉綏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和一野第一副司令等職,協助彭總組織實施了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宜川戰役、扶郿戰役和蘭州戰役等戰役戰鬥,爲解放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張宗遜多次擔任要職,1955年1月,在被提名大將初定人選時,張宗遜的主要職務是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在當時的10位副總參謀長中位列第一。從資歷、戰功和職務來看,張宗遜授大將並不爲過,也正因爲如此,他纔在15名預授大將當中排在了第10位,但可惜的是,最終他和大將失之交臂。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