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在一戰時期,日本還沒有能力建造如此規模的戰列艦,這也導致了大和號的出生整整被推遲了將近二十年。可惜天不遂人願,隨着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以近乎瓦解般的速度崩塌,4月5日,日本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命令,4月6日,以大和號爲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海西部的德山錨地起航。

大和號戰列艦,是整個二戰時期建造出來的規模最大,火力最強,工業水平最成熟的艦艇。一度象徵着那個從明治維新開始步入現代化建設的東方國家,第一次真正超越了他們數輩人所效仿學習的西方。成爲了幾代日本人心目中的精神信仰。
(大和號海試圖)
傳奇之船的緣起
聊起這艘傳奇艦船的前世今生就得從那場震驚世界的甲午海戰說起。這場爆發在1894至1895年間的大海戰是至今爲止在中國沿海爆發的最大規模的海戰。這一戰打醒了兩個國家,作爲戰敗國的中國,放棄了巨資買鉅艦的思路,一面依靠西方列強提供的海防,一面學習日本開始自研小型輕型艦,直接導致了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徹底告別了大海戰。
而作爲戰勝國的日本,雖然依靠着輕型艦速射炮的狼羣戰術擊潰了清軍主力,但是面對"鎮遠","定遠"兩艘巨型鐵甲艦仍然顯得有心無力。這兩艘孤獨的鉅艦在日軍數個小時的圍攻之下仍然屹立不倒,最終一艘失去了動力,一艘後來被俘。這件事極大的震動了當時日本海軍高層,讓日本也萌生了建設艦船鉅艦的想法。同時,在日本民間關於兩艘神奇的艦艇傳聞就更加多了,甚至被神化到了神明的地步。不少新入職的海軍會去偷偷參拜這兩艘艦船,以求得到永不沉沒的保佑。日軍高層越發覺得,應該要造一艘屬於日本的能夠寄託民族信仰的鉅艦。由此,戰列艦大和號的構思浮出水面。
(大和艦在1941)
困難重重的設計建造
有了整體的設計思路,也符合了社會各界的期盼,但是想要落地投入生產直至建成,還需要擁有強大的生產力以及工業化水平。很顯然,此時的日本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所以,在一戰時期,日本還沒有能力建造如此規模的戰列艦,這也導致了大和號的出生整整被推遲了將近二十年。到那時,就算再先進的戰列艦,也趕不上時代的進步了。對於常年處於作戰一線的海軍將領來說,似乎也不是很好看這艘龐然大物。以海軍前線總指揮山本五十六爲首的留美軍官派,一直不看好戰列艦的繼續發展。他們都認爲未來的海上霸主會是在一戰中初露鋒芒的航母。
就這樣在飽受爭議的情況下大和號戰列艦還是在1937年11月4日開始建造了。按照海軍部的要求,新艦以當時在太平洋活躍的美國海軍爲目標,要求在火力上,防禦力上,甚至噸位上都要遠超美軍水平。所以,在火力配備上,要求裝備460毫米主炮8門以上,155毫米副炮12門,或者200毫米副炮8門,航速達到30節以上,艦體整體的裝甲要能承受自身主炮20到35公里遠的打擊。這在當時幾乎是戰列艦的超水平要求了。
(大和艦平面解剖圖)
火力配置
日本方面早在36年就已經成功測試了480毫米的火炮,所以460毫米的主炮對他們來說算是開卷考試。但是負責速度的動力系統方面則十分讓人頭疼。最初打算使用柴油機與蒸汽機的混合動力方案。但是由於日本海軍安裝了柴油機的大鯨號潛艇母艦故障率較高,最後放棄了這一計劃,改用純蒸汽系統提供動力。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後提出A-140至A-140F5的23個設計方案。其中最初的A-140方案,新戰列艦正常排水量69500噸,長294米,主機輸出功率20萬軸馬力,最高航速31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新艦的三座三聯裝460毫米口徑主炮和英納爾蓀技戰列艦一樣,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軍最終採用了兩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聯裝主炮塔配置在後甲板的設計。
至40年8月,基本完成建造任務的大和號開始準備最後下水海試工作。爲了保密,當時船廠內所以能俯視船塢的高點都設立了圍板或者阻隔裝置,船塢四周也特意的包裹起來。時間一晃就來到了41年12月7日。這天大和號的試航工作結束。試航工作的結束意味着大和號可以真正作爲一艘海軍的參戰艦艇開始服役。這意味着,大和號戰列艦作爲一艘軍艦的生涯正式開始。
同時有心的軍迷朋友也知道,這天就是著名的珍珠港事件爆發日。
先進的設計
重新審視大和艦的設計,有些至今還有着可圈可點之處。大和號戰列艦艦首在水線處深進垂直,上端明顯前伸,艦首前端類似一個半圓體。大和號採用的球形艦艏,是它的最大特點之一,這種球狀艦首處於水線下約3米的地方,經過試航證明這種艦首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因採用了這種新穎的艦首,水線處約減少3米的長度,排水量節省將近30噸。同時採用球鼻艏配合船體良好的線形設計,使艦體在減少海水阻力性能十分優良,這種球形艦首的設計已經基本上達到了現代化艦艇的設計要求。放棄了傳統棱角式設計,也是現代艦船放棄傳統肉搏戰,轉向遠距離甚至超視距攻擊的方向。
(頗有現代化的艦首設計)
貴族般的服役之旅
從服役開始,這艘象徵着一個民族的艦船就有着不一樣的待遇,就像是一個貴族兵,服役之後雖然能立刻身居高位但是周圍的手下都過於小心翼翼,在加上少爺兵都有一些小毛病,所以幾乎所有的決定日本海軍生死存亡的大戰這位少爺兵都處於遠遠圍觀或者輕傷就下火線的狀態。可就是這樣仍然堂而皇之的擔任着聯合艦隊的旗艦。從中途島開始,大和號就放佛開啓了某種隱身掛。要麼是大戰之前中一顆魚雷,趕緊返廠維修,要麼就像中途島一樣乾脆就在遠處或者更遠處欣賞戰局。直到日軍接連不斷在太平洋戰場失利,主力航母幾乎全部損失,勝利的水平已經開始岌岌可危。而此時的大和號,由於失去了優秀的空中力量掩護,被迫開始了基於放空強化的改裝,將側面的副炮全部換成了8座三聯高炮,希望藉此能在大洋上勉強立足。
可惜天不遂人願,隨着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以近乎瓦解般的速度崩塌,4月5日,日本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命令,4月6日,以大和號爲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海西部的德山錨地起航。誰都知道,這將是它的最後一場表演。
(被美軍發現的大和號)
末路悲歌
1945年4月7日12時31分,美國海軍58特混編隊第一攻勢就這樣到來,數十架戰鬥機呼嘯而過集中攻擊大和號左側,有4枚炸彈頃刻間掉落到了最高的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kg的炸彈在擊碎了後部主甲板後發生了爆炸,將戰艦後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預備射擊指揮所炸燬。緊接着,左側前部被1條魚雷命中。接着又是三顆魚雷傾瀉了下來,招招致命。幾乎與此同時,由於一枚450kg重的航空炸彈炸燬了排水閥門,使該艦無法進行緊急排水工作,艦長被迫下達了向右側艙室對稱注水的命令,希望能借此恢復艦體的平衡,航速降至18節。13時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使左傾增加到15-16度,這使該艦的大口徑高炮無法使用。
這時美軍的轟炸並沒有停下來,反而是一批又一批就像採好了花蜜的蜜蜂直奔着這艘搖搖欲墜的海上孤島而來。又是數顆魚雷說扔就扔了下來。由於大和號本身在設計過程中中部建築過高,導致了兩翼其實是割裂開的,沒法相互支援,所以美軍集中攻擊一側時,另一邊的火力就沒法覆蓋過來了。最終越來越多的魚雷炸彈從左側覆蓋了過來,直到命中了彈藥庫,引發了船體大爆炸,接着就慢慢沉沒了。
第2艦隊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將,時任艦長有賀幸作大佐以下2498名陣亡倖存者僅269人(另有7名司令部人員獲救)
(收集到的大和號殘骸)
評價
大和號不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艘戰列艦也不是最後一艘,但它的終結也爲那個艦船巨炮的時代畫上了最後的休止符。直至今日還有很多日本人會去懷念它,因爲它不僅代表了日本造船工業的巔峯,還代表了當時日本衝破西方列強的封鎖躋身於世界前列的決心。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它身上所流淌的是帝國主義是法西斯的血液,如今還有相當一部分法西斯主義者還以它爲標杆試圖爲那個醜惡的帝國主義招魂。
我們回望歷史,品鑑這些裝備,不僅僅要理解它們的性能,更要通過這段歷史瞭解他們在歷史中的角色,時刻警醒,才能防患於未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