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可笑的造反:兩次厲兵秣馬,卻從未發一刀一劍
文/有疾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爲,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漢武帝的六個兒子,有一個算一個,其實下場都挺慘的。長子劉據自不必說。巫蠱之亂中自縊身亡;老二劉閎十來歲就撒手人寰;老三、老四自殺身亡;老五劉髆也在二十歲左右短壽夭折;老六漢昭帝劉弗陵也在21歲的時候駕崩。這兄弟六個不是自殺就是短命,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定數。而其中最奇葩的就屬老三燕剌王劉旦,雄心勃勃卻又志大才疏。連續兩次謀反,謀劃半天,從未發一兵一卒便被發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漢武帝插畫形象)
燕剌王劉旦其實一早就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
在公元前117年的時候,漢武帝就同時冊封老二劉閎、老三劉旦、老四劉胥爲王。而被冊封爲王就意味着他們必須「就國」,意思就是必須遠離長安去自己的封地。
(電視劇中的漢武帝)
一個皇子,遠離了政治中心,對於長安城中的一切都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怎麼可能還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呢?
但是一個突發事件卻讓劉旦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那就是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在這場鬥爭中自縊身亡。老二劉閎又在公元前110年的時候去世。
從西周開始,王位的繼承就有一個明確的原則: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而漢武帝只有兩個皇后:一個是陳皇后,一個是衛子夫。陳皇后沒有生下子嗣,所以嫡長子只有一個已經自縊身亡的劉據。剩下的兒子又數劉旦年齡最大,所以按照順序排下來,劉旦自己現在就是名義上的皇長子,所以理論上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
所以劉旦在漢武帝病重的時候火急火燎的派使者去長安,告訴漢武帝說自己想要回京,願意充當宿衛在宮中值守。
(衛子夫劇照)
漢武帝哪能不知道他那點小心思,看似他這一番操作是在表達孝心,但是實際上卻是想要在漢武帝駕崩的時候先發制人,將皇位收入囊中。
但是漢武帝一早就已經將他從皇位的候選人中剔除,現在漢武帝中意的人選是鉤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
劉旦遠在北方,消息閉塞,哪知道這些。所以在他一番猴急的表演之後,漢武帝生氣了,直接將他的使者關進牢裏,到後來又隨便找了個理由削了他的封地。
意思就是警告劉旦:皇位和你沒緣分,收起你那點心思,別在我眼前晃盪。
這次事件之後劉旦消停了幾年。但現在能制住劉旦的也就是他爹漢武帝了,所以漢武帝駕崩之後,劉旦的心又開始飛揚了起來。
(鉤弋夫人)
劉弗陵在繼位之後照例要給各個諸侯王璽書,以告知皇位更迭的情況。
但是劉旦在收到璽書之後直接來了一句:
「璽書封小,京師疑有變」
這封璽書的封泥太小了,京師恐怕有變。
(封泥,用來防止別人偷看)
劉旦這是在懷疑新皇帝繼位的合法性呢!我是漢武帝年齡最大的兒子,憑什麼不讓我當皇帝。
可見他心中的那個皇帝夢還沒有消失,這個小火苗反而隨着漢武帝的死亡而越燒越旺。
於是他就趕緊派自己信得過的下屬去長安打聽情況,問的問題就可以反映出他對長安城的狀況和當時的政治局勢一無所知:
「帝崩所病,立者誰子,年幾歲」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甚至可以說劉旦在這幾年之中根本就沒有準備,甚至連間諜都沒有向長安城中放了一個,這怎麼能夠成功呢?
等到使者回來之後,他已經堅信劉弗陵的繼位是一個陰謀,是大臣們操縱的結果,真正該當皇帝的應該是自己。等到有詔書對他進行封賞的時候,他直接生氣的說:
「我當爲帝,何賜也」這種話。
所以劉旦準備行動,奪回應該屬於自己的位子。他初次選擇的夥伴是宗室之中的劉長、劉澤二人。
(漢昭帝劉弗陵畫像)
說起劉長這個名字也很有趣。西漢時總共有兩個名叫劉長的諸侯王,一個是劉邦的兒子淮南厲王,一個是中山哀王之子。這倆人還都曾謀反,最後被殺。
這三人就開始招兵買馬,打造兵器,準備起事。但是造反也不能明着造反,需要一個正當的理由。就像七國之亂時劉濞打着「清君側」的旗號起兵一樣,劉旦也需要一個合理的由頭。所以劉旦就打出了「立者疑非劉氏」的旗號大肆造謠。
畢竟劉邦曾經有一個白馬之盟: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旦身邊也不是沒有忠臣,韓義等人就曾經多次勸諫劉旦。但是劉丹這個時候已經利慾薰心,什麼都不管不顧。直接處死了十五位勸諫他的人。
看似劉旦所做的這一切都挺有條理,要兵有兵,要兵器有兵器,要輿論有輿論,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但是事情壞就壞在劉澤的身上,或者說劉旦就根本不應該和同姓諸侯王合作。爲啥?因爲諸侯王們經過漢景帝、漢武帝的削藩政策,手上的權利實在是少的可憐。
劉澤要想起事,必須得想辦法殺死自己封地中的青州刺史雋不疑。否則自己的手腳就會被雋不疑限制。
但是雋不疑也不是好惹的,人在歷史上可是位著名的能吏。就在劉澤還在謀劃殺死雋不疑的時候,雋不疑已經收到了風聲。三下五除二就將劉澤綁了。
朝廷審查之後,燕剌王劉旦不出意外地被揪了出來。但是很奇怪的是,劉澤、劉長等人都被處死,僅僅讓劉旦一個人活了下來。
或許因爲他是漢武帝兒子的原因吧。漢昭帝這個時候年僅八歲,霍光把持朝政。也許是秉着對漢武帝的一片忠心,選擇饒過劉旦一次,希望他能改過自新。
(劉弗陵劇照)
但是劉旦怎麼可能改過自新。
這件事情反而加深了劉旦對於霍光的怨念。認爲就是霍光等人篡改了漢武帝的遺詔,沒讓他當成皇帝。並且在回去之後劉旦充分吸取了上次謀反失敗的經驗——不能找沒實權的諸侯王。
正巧此時同爲託孤大臣的上官桀與霍光在權力上的爭奪日趨白熱化,劉旦一來二去就與他們勾搭上了,準備二次叛亂。
劉旦的想法也不可謂不好。既然權力已經大幅度被削弱的諸侯王們靠不住,那我就找在朝中有實權,還和霍光不對付的人。
(影視劇中的霍光)
計劃開展的很順利,由上官桀、鄂邑長公主領頭,御史大夫桑弘羊從旁協助,燕剌王劉旦隨時準備裏應外合。甚至劉旦都已經想好事成之後要打破劉邦定下的規矩,準備封上官桀爲王了。
但是,還是那個問題——劉旦距離權利中心實在是太遠了,消息根本就不靈通。任劉旦想破腦袋也想不到上官桀等人的真實計劃是將霍光和他一起殺死,然後讓上官桀當皇上。
劉旦並沒有將謀反的主動權握在自己的手中,從頭到尾都是被上官桀他們牽着鼻子走。
劉旦這次又是將士兵、武器、甲冑什麼都準備好,只等上官桀一個號令就可以長驅南下,殺進長安。
上官桀那邊卻又出了問題——被人告發了。
劉旦本身就流年不利,占卜了幾次都不是啥好結果,心裏正慌着呢,上官桀那邊又出了這麼檔子事情。劉旦索性躺倒不幹了——什麼造反,什麼皇上,都沒在想了。反而一反常態的在自己的宮殿中擺起了酒宴整日宴飲。
甚至還做了一首頗爲悲涼的詞:
「歸空城兮,狗不吠,雞不鳴。橫豎何廣廣兮,固知國中之無人」。
然後等到漢昭帝送來的斥責他的璽書之後,用自己的綬帶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就這樣,劉旦先後兩次謀反,吸取足夠的教訓,秣兵歷馬,整裝待發,愣是被活活憋死,沒有發一兵一卒。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反對漢化成了“國之肺腑”的北魏六鎮爆發起義之導火索
爹說的話都是對的:死在一根筋上的朱高煦真的太不值了
驚人相似:公元前1世紀左右,崛起與衰落是這個時期世界的主旋律
少說話,多磕頭:清朝縣官最難當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不易君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