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周晉峯張思遠宋琪鈺王啓楠

作爲食物鏈的頂點,人類對很多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僅僅是爲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就使無數物種消失在了餐桌上。

沒能長大的藍鰭金槍魚

藍鰭金槍魚是金槍魚類中最大型的魚種,也是幾種生活在不同水域的具有藍色魚鰭的金槍魚類統稱。它們分佈於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溫帶及熱帶海域,是海洋食物鏈頂層物種,除了大白鯊之外,在海洋中罕有敵手

然而藍鰭金槍魚並沒有稱霸海洋。這些大魚的自然壽命約爲50年,其自身生長繁殖卻非常緩慢,半數以上的藍鰭金槍魚自出生4年以後才能成熟,成熟後才能繁育後代,其中大西洋和南方藍鰭金槍魚甚至需要8~12年才能成熟。而慘痛的現實是:因爲人類,97%以上的藍鰭金槍魚在3歲前便被捕撈,進而被端上餐桌,成爲人類追捧的美食。

如果草原沒有狼,許多食草動物便失去了天敵,進而大量繁殖啃食植被,海洋也是如此。一方面,藍鰭金槍魚憑藉速度和體型優勢,可以捕食小魚還有甲殼類的動物,避免這些底層物種繁殖過快,危及海洋生態平衡;另一方面,這種頂端物種的滅絕不僅會讓一些魚類無休止的災害性增長,還會進一步引起海洋酸化,進而可能形成海洋荒漠化。

小小禾花雀奪命“四級跳”

禾花雀的學名叫做黃胸鵐(wù),胸前一小片鮮豔的黃色羽毛,讓它們雖然體型與麻雀相近,但更具辨識度。它們喜歡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開闊平原地帶。在非繁殖季的遷徙期間和冬季,好熱鬧的它們也喜歡聚羣,甚至可以形成3500~7000只的“大部隊”。它們主要以小蟲子和植物果實爲食,性格警惕而膽小。

不過,這些體型小巧的傢伙,卻是農田小衛士。據觀察統計,1只禾花雀1年覓食的害蟲數量等於5個農民1年滅蟲數量的總和。然而,曾經像麻雀一樣遍佈各地的它們,如今已經蹤跡難尋。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巨大改變?

一個字:喫。

因爲“食野”陋習的影響,以及被強行套上的“天上人蔘”的噱頭,使得禾花雀成爲人類大量補殺食用的對象。據報道,僅2001年就有逾百萬只禾花雀成爲餐桌上的佳餚。

不過十幾年間,人類的大量捕食使禾花雀的種羣數量下降了99%,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物種名錄中,其瀕危等級從無危到易危,再到瀕危,現在變成了極危,以罕見的速度完成了奪命“四級跳”,震驚世界,而這種情況如果繼續惡化下去,下一步等待它們的就是野外滅絕和最終的全面滅絕。

生態網上的你我它

地球曾經歷五次生物大滅絕,稱霸一時的恐龍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中徹底消失。現在,人類正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進程之中,大量物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與前五次不同的是,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不是因爲“天災”,而是因爲“人禍”。

根據聯合國2019年公佈的一項數據顯示,在科學家們所評估的動植物組別中,平均約有25%的物種受到威脅,這意味着有大約100萬種物種已經瀕臨滅絕,如果不採取行動來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驅動因素的強度,其中許多物種將在幾十年內滅絕。

正是因爲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存在,人類的喫穿住用行,甚至生命健康纔能有所保障。比如說蜜蜂,佔全球糧食總量90%以上的100餘種農作物中,有70種左右需要蜜蜂傳粉,所以蜜蜂的存在,不僅僅能爲人類提供香甜蜂蜜,更關係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安全生產。

此外還有穿山甲,穿山甲是白蟻的天敵,有它們存在的森林,可以免受白蟻之禍,從而也保障了其他物種在森林的安全棲息環境,避免了因森林被毀而引發的水土流失、飛沙揚塵。

自然界中,萬物相連,彼此共生,

構成了生態系統健康且微妙的平衡。

只要其中一環被打破,則勢必牽一髮而動全身,

影響生態系統整體的穩定性。

人類同樣是生態系統中的一環,

大量不加限制的食用其他動物,

最終也必將禍及人類自身。

………………………………………………………………

現訂閱《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價300元,現在只需240元,

就能把一整年的知識抱回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