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覆盤檢討大會上,旅黨委班子反思時承認:“問題根源在於,我們把考覈單一地當作一項任務來抓,忽視了其本質是對部隊全面建設的一次能力檢驗。在一次幹部大會上,旅政委黃長升嘗試用“木桶效應”幫助大家理解這支部隊的定位,同時也道出了比武失利背後的問題:“我們現在更缺的是補‘短板’的緊迫感和增‘長板’的使命感。

野外僞裝。

極限行軍。

研判戰情。

這是一支組建剛滿3年的新型作戰力量,它既沒有歷史榮譽,也沒有歷史包袱。它的成長,既是不斷對標現實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不斷審視自我探索未來的過程。

作爲改革強軍新時代誕下的新生兒,這支新型作戰力量部隊的“孩童時代”更像是一場充斥着探索與試驗的自由生長——官兵們或許在自我定位中很難找到現實參照系,在各種成長讀本上找不到現成的可循經驗,甚至在一張張現有的戰鬥力試卷中找不到明確的答案。從“出生”開始,他們關於戰鬥力建設的思考和探索,註定只能更多地依靠自己。好在,在自我發現的過程中,時代爲他們提供了根本的引導——以戰領建。

從本期開始,我們持續關注一支新型作戰力量在戰鬥力建設中的探索,期望從推動新生事物向前發展的內在邏輯中,找到新型作戰部隊建設的共性規律。

發現問題,大多需要比對。然而,對於新疆軍區某新型作戰旅的官兵來說,組建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個推動戰鬥力建設最先決的環節,卻是不存在的。原因就在於,我軍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種類型的部隊。

從2017年4月組建開始,到次年1月該類型部隊軍事訓練試行大綱正式頒佈,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裏,官兵們只能在自我摸索中一點點建立起關於“部隊怎麼建、兵該怎麼練”的全新認識。然而,隨着時間推移,一種清晰的“問題觀”逐漸成爲官兵們的共識——

大綱提供的只是“基礎答案”,更爲本質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蘊藏在以戰領建的探索實踐中。

沒有清晰的參照系,就找不到真正的問題

新——這個相對抽象的概念,以一種窘迫的直觀感受在現實中呈現出來。

“找不到可比對的參照系,是當時最大的問題。”2017年,這支部隊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浪潮中應運而生。從使命任務到力量編成,再到嵌入聯合作戰的運轉體系,成長之路如同一張白紙無跡可尋。

該旅旅長尤秀紅回憶,組建之初,黨委班子成員經常在一起籌劃當下、暢想未來,但也僅僅是根據上級要求和以往帶部隊的經驗畫出模糊的輪廓,“部隊究竟該怎麼建,沒人能講透徹。”

“歷史上沒有,只能從現實中找尋。”爲了互通信息,該旅與幾支同批組建的同類型部隊很快建立起了聯繫,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漸漸變成“難題的分享”。

“摸着石頭過河,大家互爲彼此的‘石頭’。”該旅人力資源科科長馬春對此頗有感觸,“聽說兄弟部隊開展了幹部骨幹能力培訓,我們馬上就着手製訂幹部骨幹管理實施細則;兄弟部隊對官兵進行專業摸底,我們就開始建立人才檔案庫……”

一切按部就班,直到成立110天后,形勢突然變得嚴峻起來。

2017年8月初,作爲對這支新型力量在聯合作戰中發揮作用的一次前瞻性考察,上級命令該旅赴高原執行一項演習任務。

當時,從其他單位抽組的部分官兵尚未歸建,車輛和武器裝備嚴重缺編,短短10天內,該旅便向上級請領了一大批作戰和後勤保障裝備,還從兄弟單位“借”來了多名駕駛員。

就在參演分隊倉促上陣的同時,更多的“不可思議”接踵而來。

當年9月,一臺光說明書就足足裝了一大箱的新型通信裝備配發該旅,上級要求他們一個月內形成戰時通信保障能力。而那時,全旅上下僅有3人精通相關通信專業業務。

不久後,某新型無人機列裝,面對迅速實現首飛的迫切需求和專業骨幹稀缺的現實矛盾,官兵們在摸索中艱難前行。

“難題叢生,步步是坎。”這些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讓官兵們飽嘗爬坡起步的艱辛,也令該旅黨委對這支部隊“邊建邊用”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如何跳出先建後用的傳統思路,維繫“打基礎”和“見成效”之間的良性平衡;如何縮短新裝備的磨合週期,形成隨到隨用的高效運轉機制;如何在新裝備不斷到位的動態變化中,實現單元、要素和體系的有機融合,從整體上提高技術戰術水平……

這些戰鬥力建設的根本性問題,在“能不能勝任隨時可能出現的任務”這個最重要的考量中,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跳出問題本身,尋找問題背後的問題

這兩年,機關幹部馬濤濤對旅裏交班會風格的變化印象很深。

“與就現象擺問題相比,領導更想聽到問題背後的問題。”馬濤濤解釋說,這種變化直接體現在對基層的督導檢查上——從發現問題到尋找方案,再回歸到問題本身,必須把每件事的誘導因子查清楚、講透徹,“從機關到基層,大家慢慢養成了從根子上找問題的習慣。”

2018年5月,該旅參加陸軍組織的“偵察奇兵-2018”比武競賽,在7支參賽隊中名列倒數第二。賽後檢討反思失利的原因,有人說:部隊組建時間短,基礎薄弱很難出成績;也有人說:隊員比賽經驗不足,臨場發揮不佳。

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達標形成戰鬥力。旅長尤秀紅幾年前曾經歷過另一支新組建部隊的初期建設,他很清楚,這既是新組建部隊的常態規劃,也符合新生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

然而,失利和大家對待失利的態度卻讓他警醒——關於眼下這支部隊在戰鬥力體系中的定位和成長節奏,官兵們需要一個更準確的認識。

“我們本來是一塊‘短板’——爲補齊我軍打仗能力弱項亟待加強這塊短板,我們這支部隊應時而生;我們同樣是一塊‘長板’——這支部隊的建設發展直接影響着未來聯合作戰效能,我們怎麼樣,未來就怎麼樣。”

在一次幹部大會上,旅政委黃長升嘗試用“木桶效應”幫助大家理解這支部隊的定位,同時也道出了比武失利背後的問題:“我們現在更缺的是補‘短板’的緊迫感和增‘長板’的使命感。”

順着這樣的思路,某連連長梅修坤在一份檢討反思中找到了失敗的主因。比賽中,他帶領連隊參加“偵察員全能”課目,使用的某新型無人偵察機配發還不到1個月。當時包括他在內的連隊官兵普遍認爲,“準備這麼倉促,出成績多少需要一些運氣,不出成績也很正常。”然而,運氣並沒有站在他們這邊,由於客場作戰對飛行地域和氣候相對生疏,偵察數據嚴重失準,連隊最終成績墊底以慘敗收場。

“如果我們對標的是戰場而非賽場,結果可能大不一樣。”梅修坤說,賽場上,對手從同一起跑線出發;但戰場上,敵人卻可能一開始就已處在遙遙領先的位置。

參賽隊員的檢討反思,讓官兵們收穫了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起步晚,不但要追上,還要實現趕超,那就必須追求更大的加速度。”

追求更大的加速度,首先必須擰緊思想這根弦。從敗仗中走出來,官兵們發起了一場關於“糾治四平八穩心態,增強緊迫感、使命感”的思想大討論。面對問題,官兵們漸漸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對標“以戰領建”,尋找問題背後的問題。這種追根溯源的問題觀不但影響着機關和基層工作導向的轉變,也讓這支部隊找到了加速成長的方向。

善於正視問題,體現的是一支部隊的自信

“旅黨委對全面抓建的思路確實存在一些認識偏差,問題主要在我們黨委班子。”黃長升說這句話時,受衆並不是上級領導,而是該旅官兵。

2018年底,該旅迎來了成立後的首次實戰化軍事訓練考覈,當時的成績並不理想。考評報告顯示,許多扣分點與基層經常性基礎性戰備訓練工作不紮實有關。

考覈結束後,一些營連主官內心很忐忑。然而,在覆盤檢討大會上,旅黨委班子反思時承認:“問題根源在於,我們把考覈單一地當作一項任務來抓,忽視了其本質是對部隊全面建設的一次能力檢驗。”

旅領導的坦誠,源於對問題本源的認識。實際上,爲了以優異成績完成“首秀”,早在當年年初,該旅就把年底的這場考覈定爲年度最重要的任務,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解決新裝備訓練、戰場要素整合和體系融合中的關鍵難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事關部隊全面建設的一些經常性基礎性工作落實。

“黨委班子就是‘竈臺’,無論怎麼甩,鍋最後還得落在這個竈臺上。”黃長升說,“甩鍋”雖簡單,對這支部隊的戰鬥力建設卻百害無一利,“敢於正視問題、承擔責任,官兵們跟着我們幹才會有信心。”

從某種程度上說,對於一支新生力量,問題暴露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但無論是正視問題,還是承認錯誤,都需要勇氣和擔當。令官兵欣慰的是,面對失敗和挫折,旅黨委總能站在他們身前。

在2018年的那次比武失利中,除了失落和愧疚,參賽隊員們多少感到有些委屈。

比賽當天,暴雨如注。參賽隊員由於缺乏實戰經驗,背囊裏的木柴被雨水浸透無法點燃。“鑽木取火”這一課目,他們一分未得。在8公里戰鬥體能比賽中,上等兵楊超在領先第二名5分鐘的情況下,因體力分配不均,暈倒在終點線前200米處……

“如果因爲實戰理念樹得不牢,讓官兵在戰場上丟了性命,我們纔是真正的罪人。”在覆盤時,他們告訴官兵的只有一個原因——比武失利,責任在於旅黨委抓訓中實戰化意識薄弱。

這樣的理念如同一陣旋風,迅速掃清了失利籠罩的陰霾,既保護了官兵們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也讓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擁有一種更爲坦然的心態。

2019年8月,該旅某營營長梁隴成上任2個月後,突然發現一件令他感到有些爲難的事。營裏一臺配發時間較長的偵察裝備因設備老舊且作戰效能不高,組建後一直沒有投入使用,前任營長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問題面前,原本可以把自己撇清,但梁隴成卻主動站出來攬責。

“誰的過失不重要,重要的是抓緊彌補過失。”營黨委一邊向旅黨委檢討抓訓中存在的思想麻痹等問題,一邊報請上級審批維修和改進方案。

梁隴成對待問題的態度讓旅黨委感到欣慰。審批通過後,他把營裏所有的技術幹部集中起來抓緊攻關,不到一個月,該型裝備重新出現在了訓練場。

解決問題必須跟上戰鬥力建設的節奏

先後3次被派往軍事院校和生產廠家參加學習培訓,該旅上士王海強最開始有些失落:裝備缺編,迴歸崗位後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沒什麼成果還遭人嫌棄,還不如踏踏實實在連隊幹。組建後,這樣的情況同樣出現在其他一些“高精尖”崗位的官兵身上。

新裝備陸續列裝,但人才隊伍能力素質跟不上需求。在摸索如何加快新裝備戰鬥力生成速度時,該旅嘗試前移人才培養節點,先後將40多名骨幹送出去,並與廠家協調,採取培訓與考覈結合的方式,幫助他們提前掌握新裝備的技術戰術性能和操作使用技巧。

誰知,這個算不上創新的嘗試,卻給該旅基層連隊帶來了一些“不適”。部隊組建時間不長,像王海強這樣懂專業、會帶兵的骨幹本就很少,一去就是好幾個月,連隊在日常管理和組織訓練時常常捉襟見肘。

“骨幹在位少,連主官就要站出來發揮作用。”面對阻力,旅黨委的態度依然很堅定。黃長升說,發現問題需要跳出傳統思維,解決問題也必須跟上節奏,“以戰領建,一刻也不能等。”

2018年底,王海強作爲核心骨幹,幫助連隊在接裝一個月內便實現某型無人機首飛後,連隊官兵包括他本人真切地感受到:“超前培養,換來的是實打實的戰鬥力生成提速。”

如今,隨着一大批新裝備到位後迅速實現人裝磨合,越來越多的官兵感到學有所用、用有所長。部隊成立兩年後,專業人才對口率已經從不到10%提升到了近80%。

然而,隨着訓練深入,不少新裝備面臨如何適應作戰環境、提高實戰化條件作戰性能等難題,新的問題層出不窮。

該旅給出的答案同樣是:不等不靠,自主攻關。2018年初,他們成立科研攻關領導小組,鼓勵基層官兵自主開展科研創新,並利用參加演習和野外駐訓等時機,在實戰化環境中檢驗研究成效。

對此,該旅某營營長岳陽感觸很深。2019年8月,岳陽和官兵們在多次進行鏈路聯通和軟件兼容試驗後,成功將情報處理車的一張席位拓寬爲一個綜合平臺,把單打獨鬥變成了協調聯動,情報處理效率成倍提升。

從某種程度上說,解決問題的速度決定了成長的速度,然而該旅領導清醒地認識到:“見成效”不能以犧牲“打基礎”爲代價。

2018年比武失利後,有人建議“湊幾個尖子,搞封閉集訓”。這個有望迅速“翻身”的方案,遭到了尤秀紅的反對。他的思考也是旅黨委的共識:“我們是這個旅的第一代人。如果我們這代人只顧自己的面子,那後來的人恐怕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沒面子。”

爲了抓住戰鬥力建設的“絕大多數”,該旅堅持從營連挑選精兵強將建強教導隊,依託業務科室根據訓練進度開展各類專業集訓,並將軍事體能和基礎技能不達標的人員集中起來成立集訓隊。通過化零爲整,讓訓練骨幹和技術人才迴歸崗位,集中領導力量和優勢資源帶動官兵整體作戰能力素質的提升。

“解決戰鬥力生成的重點問題,必須確保全面建設的基礎不出問題。”尤秀紅說,在快與穩的平衡中,近年這支部隊在彎道超車的路上越走越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