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不斷的向內覺察自己內在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不斷的內省從而獲得啓示,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對方,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個完美伴侶。而旅行與婚姻的相似之處就在於,它同樣也會啓動我們內在的“嬰兒模式”。

結婚以後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同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僕僕以後,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彼此厭惡,還沒有吵嘴翻臉,還要維持原來的婚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離婚。

——錢鍾書《圍城》

旅行,被人們當做婚姻的試金石。

很多熱戀期的伴侶,因爲一次旅行打消了結婚的念頭;也有很多人,通過旅行,認定了自己可以託付終生的伴侶。

旅途中,到底有哪些事情會成爲我們考驗伴侶的依據?

爲什麼旅行後容易分手

成田離婚是日本的一種社會現象。

很多熱戀中的情侶以及夫妻,在旅行結束後就在成田機場分道揚鑣。

很多人會說,婚姻是一種責任,需要經營。

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婚姻中,卻退行回到了“嬰兒模式”。我們在別人面前扮演着一個成熟穩重的成年人,卻在伴侶面前有時候會變得像個幼稚的孩子。

婚姻關係,往往是“成人模式”和“嬰兒模式”在不斷的拔河。

我們都渴望自己幼年時期沒能獲得的滿足在親密關係中得到滿足,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啓動自己成人模式來扛起婚姻中的責任感。

而旅行與婚姻的相似之處就在於,它同樣也會啓動我們內在的“嬰兒模式”。在旅途中,我們擺脫工作與社會關係的束縛,在一個陌生的地點,我們會降低對自我的要求,而更多的遵循內心的“快樂原則”。

旅行和婚姻,有什麼共同點?

在旅行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問題,也是我們進入到婚姻關係中同樣會遇到的。

1.忽視伴侶的感受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旅行也是。

可是我們卻常常會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別人。

“我想要走這條路線。”“這家店是我一定要去的!”“我明天想早起去看日出。”

我們都希望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期望去進行,可是對方內心也同樣有着期望。

當我們妥協了自己內心的期待而去與對方達成一致時,我們往往希望對方能夠用相同的方式來回應自己。

如果一個人總是希望對方來配合自己的步伐,而忽視了對方的興趣、愛好和意見時,那麼這注定不是一場兩個人的旅行。在這場旅行中,有一個人始終看不到自己的存在。

2.決策方式產生的分歧

心理學家將決策方式分爲兩種類型。一種是“完美型決策者”。他們在行動前往往會制定詳細而合理的規劃。在出發前,他們會提前訂好計程車、機票、酒店、行動路線等等。一種是“滿足型決策者”。他們通常要到行動前纔會做出確切的決定。對他們來說,規劃處於草圖的狀態是最好的,這樣他們才能隨時調整自己的行動。

“完美型決策者”和“滿足型決策者”的分歧首先在於他們制定規劃的方式。前者希望制定出一個完整的規劃,而後者則更期待不期而遇的驚喜。前者可能會抱怨後者沒有提前做好準備,而後者則會抱怨前者花費在規劃上的時間過多。

其次,執行計劃的方式也會引發爭執。“完美型決策者”希望儘量按照計劃中的規劃來行事,而“滿足型決策者”則期待隨時調整旅行的下個流程。

不同決策方式造成的分歧在婚姻關係中也很常見。然而事實上,兩者也存在着互補的關係。如果“完美型決策者”能適當的調整自己的規劃,這對於“滿足型決策者”來說本身就是一個驚喜。如果能夠顧及到對方的體力和身體狀況,也能夠提升對方的滿足感。而“滿足型決策者”則需要提升自己的執行能力,避免因爲拖延而使得對方錯過了觀看期待已久的那一場日落。

3.產生理想化的投射

每個人都期待自己能夠找到一個完美的伴侶。

同樣的,每一次旅行,我們都希望它是完美的。

這樣理想化的期待,通常只會讓我們幻滅。

4.爲發生的意外而責備伴侶

爲什麼婚姻和旅行中發生的意外會更容易讓我們感到失落?

這同樣也是因爲我們對於它們抱有更高的期待。

因爲沒趕上飛機而暴怒,責備伴侶是我們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

“你爲什麼老是這麼拖拖拉拉的!這次旅行就這樣被你毀了!”

或許在這件事情上對方的確需要負上更多的責任,但我們需要注意,合理化自己的行爲,美化自己而罪責歸他人是每個人身上的一種本能傾向。

5.失去邊界感

旅行,是伴侶尋找二人世界的方式。

可即使是走入婚姻關係,雙方也依然需要保有自己獨處的空間。

在旅行的過程中,其它的生活事務被我們拋諸腦後,而對方則成爲了自己唯一的關注點。

我們可能會隨身攜帶一個放大鏡,不斷的去審視對方,很容易就侵入了對方的私人領域,讓對方感到不適。

6.將伴侶和前任進行比較

結婚五年了,我還是常常會想起前任。

每次發生爭執,我就會拿他和我老公做比較。

我總在假設,如果當初結婚的對象是他,現在的生活是不是會更加幸福?

旅行是很多情侶都會做的事。

與前任共同的旅行可能也曾經給我們留下過美好的回憶。

可千萬要切忌,比較獲得的快樂永遠是短暫的,可它帶來的不滿和焦慮卻是永恆的。

生活可以有無數種假設,可當下只有一種真實。

如何通過旅行昇華彼此的感情

克里斯多夫在《親密關係》一書中,將親密關係劃分爲四個階段,絢麗期、幻滅期、內省和啓示。

旅行往往會成爲親密關係中其中一個幻滅期。

很多在熱戀期如膠似漆的伴侶,卻在旅行後相看兩相厭。

這是因爲我們通常會把自己年幼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投射到對方身上。

可結果發現,對方也只是一個不斷在向自己投射需求的孩子。

這就要求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不斷的向內覺察自己內在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不斷的內省從而獲得啓示,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對方,並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個完美伴侶。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常常會像個幼稚的孩子,但不要忘記了,我們也擁有許多成年人的能力。

你可以是那個渴望去迪士尼樂園的孩子,也可以是那個帶着TA在遊樂園中玩耍的大人,每個人心裏都住着一個小孩,但別忘了,你的伴侶心裏,也有一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