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我們需要的往往是一種迂迴的戰術,就像警匪片中的談判專家,他不會同意綁匪的直接要求,但他會選擇一部分無關緊要的要求來緩和對方。但專家往往會選擇一個折衷方案與劫匪達成一致。

喜歡看警匪片的人應該會留意到,很多劇集裏都會有這樣類似的劇情。

談判專家與劫匪談判的時候,總是會與劫匪討價還價。

他們往往不會答應劫匪直接提出來的要求。劫匪的目的肯定就只有一個,安全脫身。可是警方需要在保證人質安全的情況下,將他們抓獲。但專家往往會選擇一個折衷方案與劫匪達成一致。

我們一般會認爲,這是在危機情況之下的一種緩兵之計。但如果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這種策略實際上,可以應用到我們生活之中遇到的很多溝通困境。

衝突是如何產生的?

生活裏,我們爲什麼會與他人發生爭執?

這通常是因爲,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產生衝突了。

星期天,老公希望在家好好休息一天,而老婆希望丈夫可以帶小孩一起去遊樂園玩。

“我已經很累了,就不能讓我休息一天嗎?”

“難得一個週末,就不能帶小寶出去玩一天嗎?”

“你就不能顧慮一下我的感受嗎?”

“那你怎麼不顧慮一下我的感受?”

明明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卻變成了好像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爲什麼?因爲我們在目前討論的問題上,變成了敵人。我想要達成我的目的,你想要達成你的目的,目標不同的兩個人,怎麼可能變成盟友?

這就好像警匪片中的警察和劫匪,一個想逃跑,一個想要把他們抓住。

如果無法在大事上達成一致,那麼先選擇一件可以達成一致的小事。

那麼要如何化解矛盾,變成爲我們在溝通上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因爲矛盾總伴隨着情緒,而情緒使得溝通變成戰爭,最後,我們都想成爲唯一的那個勝利者。

而結局往往是兩敗俱傷,不僅沒有在問題上達成一致,反而還給彼此的關係造成了損傷。

這的確是一種很常見的溝通困境,但走出這種困境,採用我們慣用的伎倆,往往只會讓自己深陷泥潭。而我們需要的往往是一種迂迴的戰術,就像警匪片中的談判專家,他不會同意綁匪的直接要求,但他會選擇一部分無關緊要的要求來緩和對方。這只是一種被動的緩兵之計嗎?不,這實際上是一種主動的攻城之計。

與“敵人”結成同盟,才能更好的達成我們的目的

當我們的需求與他人產生矛盾時,侵略性的提出應該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爲先的主張,往往會率先立下一個戰帖。

當我們無法與他人在覈心問題達成一致時,我們可以尋找一個可以與對方達成一致的小問題。爲什麼?因爲這樣不會讓我們與他人產生對立,反而能夠結成同盟。

“也許我們可以週四再討論這個問題?我目前手頭的工作還很多。”

“不行,我們現在就要做好決定!”

如果內心依然堅持着自己要當一個勝利者,那麼很有可能會要求對方當下馬上給出一個確切的答覆,從而一再的表現出拒絕的態度。

“可以啊。反正現在才週一,我們過兩天再討論一下吧。”

而如果放下自己內心的勝負欲,我們就能夠看到,這個要求實際上,與我們的目標也並不違背。只是給了雙方更多的空間去處理手頭的事務,並且會讓人認爲,我們是站在同一個陣營的。就像談判的過程中答應綁匪的一些小要求,也是爲了在綁匪的心裏建立起這樣的一個認知:我們其實是同一個陣營的。這樣綁匪能夠降低自己的心理防線,從而能夠在這場談判中找到更好的突破口。

當我們在小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我們便建立了初步的盟友關係。在生活裏,我們通常不會遇到警匪片之中那麼不可調和的矛盾,事實上,對於親人或者朋友,我們的大目標通常是一致的,只是小目標(選擇的)方式不同。

而往往解決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在於我們要去改變對方,而是我們要讓彼此感受到我們是一個同盟者。一個家庭的核心目標就是幸福的生活,只是在一些分叉路上,我們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如果我們硬拉着別人要按照自己選定的路線走,那麼雙方都會感到疲憊,甚至可能會分道揚鑣。但如果我們選擇了握着對方的手,一起制定路線,那麼也許我們就能夠成爲彼此生命力真正的夥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