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顺天府乡试揭榜,《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榜上有名,和曹寅同年得中举人的学子中,有一位被视为贾宝玉原型之一的人物,他就是有“清代第一词人”之誉的清初著名才子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儿子,原名纳兰成德,

1674年因为要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而改为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又把名字改回了成德,但不知为什么后人习惯称他为纳兰性德,可能是因为性德这个名字听上去更有文化气息。

实际上,纳兰性德的另一个名字纳兰容若更有文艺范,所以,在后面的行文中,咱们就称他为纳兰容若(他名成德,字容若)。

纳兰容若和曹寅年龄相仿,不但是同榜举人,而且还同时入宫做了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他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纳兰容若进宫当侍卫时刚刚成婚,他的妻子卢氏是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两人可谓门当户对,珠联璧合。

正如很多人认为纳兰容若是贾宝玉的人物原型一样,笔者感觉他的妻子卢氏身上应该有着林黛玉的影子。

其一,卢氏和林黛玉都是来自南方的贵族少女。

林黛玉家在运河名城扬州,她的父亲是巡盐御史林如海,品级虽然不高但颇有实权;卢氏在岭南重镇广州长大成人,她的父亲卢兴祖官居总督,堪称封疆大吏。

其二,纳兰容若将卢氏比作有“林下风致”之美誉的东晋才女谢道韫,为她写下了“林下闺房世罕见”、''林下荒台道韫家''这样的诗句,曹雪芹自幼雅好诗词歌赋,对于爷爷好友纳兰容若的词作肯定熟记于心,他由卢氏的“林下风致”想到明代大诗人高启笔下的“月明林下美人来”,从而塑造出林黛玉这个文学形象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三,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为人熟知的故事之一,而卢氏也曾有过与之相似的风雅之举。

话说在一个忽然飘雨的日子,纳兰容若从外面回到家里,发现卢氏不在房内,他担心她淋雨染上风寒,就取了一把伞去后花园寻她,当他穿过曲径回廊步入园中时,看到了世上最美的一幕——卢氏立在荷花池边,双手擎着两把雨伞,一把遮着她惹人怜爱的身影,一把遮着那开得正好的荷花……

其四,卢氏和林黛玉都是红颜薄命的女子。

从《红楼梦》在清朝中期走进万千读者心中开始,林黛玉就已经成了薄命红颜的代名词,而卢氏的薄命比林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

纳兰容若在怀念逝去的爱妻卢氏时,曾经写下下面这首《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卢氏和纳兰容若拥有着琴瑟和谐,诗情画意的婚姻生活,但是这对璧人的幸福只持续了短短三年就随着卢氏的难产而逝永远结束了,纳兰容若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包含着多少无法言说的痛苦呀——他当初以为“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那样的美好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地老天荒,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三年后的他“已是“秋风独自凉”呀……

虽然我们无法断言纳兰容若与他的爱妻卢氏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原型,但清代文人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中咸丰九年八月十二日(1859年)条所引宋翔凤的话却有颇强的说服力——“曹雪芹作《红楼梦》,高庙(即清高宗乾隆)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善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这写的是明珠家的事呀)。”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