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耗盡了趙國的元氣,成就了白起“人屠”的不世兇名,俘虜趙軍四十萬,最終由於無法妥善安置這些降卒,只能半夜將四十萬人坑殺。但是說白起此舉背後沒有受到秦王的授意,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實際上白起是爲昭襄王背了幾千年的黑鍋。

長平之戰的失敗根本原因是趙國已經供應不起這麼龐大的一場戰爭,但是整個失利的起因卻是來自範睢的反間計。在秦軍久攻趙國不下時,老將廉頗的固守讓秦王傷透了腦筋,心思機敏的範睢獻出毒計,表示秦王若是都如此坐立不安,那麼趙王只會更甚,趙國國力遜色於秦國,我們耗不起,趙國更耗不起,不如在趙國王室中散佈馬服君之子的能力遠在廉頗之上,由他領軍,想來秦國必然會很快獲勝,秦王採納了範睢的意見。

藉助父親趙奢的名氣,趙括成功的給了趙王一些信心,讓趙王決心賭一把,而廉頗在得令後,無奈的交出兵權,隨後纔有了長平之戰的慘敗。等到趙王死後,新晉趙王對垂垂老矣的廉頗更加不滿,讓人接替了廉頗的位置,廉頗感到自己一心守護的趙國已經腐朽沒落了,心灰意冷之下就離開了趙國,再也沒有回來。

同屬於戰國四大名將的李牧,趙國最後的救命稻草,“李牧死,趙國亡”,他在趙國朝堂上用自己的赫赫戰功爲自己贏得了地位。戰國末年,經過數代秦王經營打造的秦國已經傲立於山東六國之上,而李牧竟然可以帶領趙軍在秦軍的數次大規模進攻中保持不敗,兩戰痛擊秦軍,秦國上下只能再等待時機。

連年的戰爭沒能讓趙國緩過氣來,加上國家突然遭受了地震,正是鬧饑荒的時候,秦王嬴政看到了等待已久的良機,大將王翦整裝待發,領兵幾十萬進攻趙國。可是仍然被李牧在井陘堵死在路上,僵持了數個月,李牧的軍事能力之強可想而知。還是同樣的方法,還是同樣的人,上次是怎麼謠傳廉頗造反的,這次就怎麼謠傳李牧造反,廉頗造反趙孝成王不信,因爲他老了,朝堂上還有人能制住他,但是爲了改變戰局,孝成王還是讓趙括替代了廉頗;李牧造反,趙王遷信了,因爲國中已無大將,李牧擁兵自重,朝堂上基本上就是李牧說了算,他要造反趙國沒人能製得住他,除了他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