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历史的影响深远,其嫡系后代甚至被君王封为“衍圣公”。这种尊荣,一直延续到了1935年。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家族也传承了千年,它就是“天师道”。
东汉顺帝时期,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因入道者必须出五斗米而得名,主要在农民中传播。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派,因道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也叫“正一道”。它的创立让道教开始以教的形式出现,区别于以前的方仙道,最高崇信是太上老君,奠定了近两千年的道教历史。那么,作为天师道第六十三代天师的张恩溥,其结局如何?
光绪三十年,张恩溥出生了,是天师道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的长子。他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四书五经,诵习道教经典、斋醮、符箓。1924年,20岁的张恩溥嗣掌天师道的玉印、法剑。按照道教的传统习俗,他被称为第六十三代天师,居住在江西贵溪上清镇祖传的“嗣汉天师府”。名义上,他是当时天师道的老大。后来,他曾在上海、苏州一带开展道教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恩溥隐退到龙虎山。战争结束后,他又开始出来活动。1946年冬天,他在上海倡议成立上海市道教会,口号是“宗教为重,团结为重”,还提出了方案先产生地方性到教会,然后再组织成立全国性的道教会,想把道教发扬光大。
1947年,张恩溥在上海玉皇山福星观分院住持李理山道长的经济和人力支持,以及在上海民政局长张晓松在政治上的帮助下,成立了上海市道教会,会长为李理山。4月,该会印发了《复兴道教计划书》,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复兴计划,但因为征战而无法实行。同年秋天,张恩溥又发起组织全国性教会,由于经费不足和李理山争地位而没能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四十年代末曾被民国政府给予名义上的第二十军副军长头衔。
1949年,张恩溥带着长子和祖传的法剑、玉印逃到了中国台湾省。起初,他隐居在台北市大龙峒觉修宫,继续规划教务。次年,他在台北创建了台湾省道教会,兼任理事长。另外,他还设立了“嗣汉天师府”驻台办公处,开展教务,传授法箓。
1964年夏天,张恩溥率团访问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宣扬教义,传授法箓,吸纳了不少信徒。1966年,他在原台湾省道教会的基础上,创建了中华道教总会,开展对外国的传教布道工作。
1969年春,张恩溥再次率团访问菲律宾。同年12月25日,张恩溥因病在台北市羽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