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推翻武则天统治的五位功臣全部惨死于神龙二年,而此时,距离发生在705年的神龙政变,还不到一年时间。《资治通鉴·卷二十》记载,武则天被逼退位后曾哭着对儿子李显说:“我把你从房陵接回京师,就是要把皇位传给你,张柬之等五贼贪图拥立之功发动政变,害我至此,是把你至于不孝之地啊。

从天授元年登基称帝,到神龙元年被逼退位,武则天的女皇生涯终结于神龙政变。

武则天晚年沉湎享乐,宠幸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引起李氏宗亲和王公大臣的强烈不满。神龙元年初,武则天病笃,张氏兄弟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宰相张柬之等人力图复辟李唐,拥立太子李显登基,于是趁机谋划政变。


正月二十二日癸卯,张柬之等人率领五百羽林兵闯入女皇寝宫集仙殿,先斩杀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再逼迫武则天退位让贤。次日,武则天下令由太子李显监国。第三日,武则天被迫禅位。第四日,李显继位登基。二月初四,正式恢复国号为唐。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终年82岁,临终亲下遗诏“去帝号,称皇后”,以大唐皇后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乾陵。

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宫廷政变因为发生在神龙元年,史称神龙政变。神龙政变有着巨大的历史影响力——逼退了武则天,终结了武周王朝,李显登基,江山重回李唐。后世对神龙政变普遍持支持肯定态度,认为其铲除佞幸,功在千古。那么,发动神龙政变的功臣们,后来的结局又如何呢?


神龙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有五位,分别是: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唐中宗李显复辟登基后,五人因拥立之功官至宰相,并且获封王爵——张柬之,封汉阳郡王;崔玄暐,封博陵郡王;敬晖,封平阳郡王;桓彦范,封扶阳郡王;袁恕己,封南阳郡王。因此,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拜相封王, 已经达到了人臣之极致,但是,这只是开始,“五王”的最终下场却一个比一个惨。

“五王”诛杀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核心工作做得很漂亮,但后续工作做得却十分不到位。神龙政变之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劝说敬晖根除武氏一脉永绝后患,敬晖多次提醒“五王”之首张柬之先下手为强,但均被张柬之拒绝,理由是要把锄奸立威的机会留给唐中宗李显。


正所谓斩草不除根则必留后患,果不其然,“五王”的厄运接踵而至。很快,他们因遭到武三思和韦皇后的诬陷被同时贬官,全部被流放边疆。不久后,张柬之便在流放地泷州忧愤而死,终年82岁。

其他“四王”的结局也大同小异:崔玄暐病死在流放古州的途中,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则更惨,他们都是在到达流放地不久后,被武三思派周利贞虐杀而死的,其中敬晖遭凌迟,其他两位所受之刑则更加血腥,不便详述。

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推翻武则天统治的五位功臣全部惨死于神龙二年,而此时,距离发生在705年的神龙政变,还不到一年时间。


“五王”居功至伟,最终却落了个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究其原因,难道只是得罪了武三思和韦皇后吗?其实不然,“五王”凭借拥立之功一度执掌朝政侵犯了武三思和韦皇后的利益不假,但是如果没有唐中宗李显的默许,仅凭他们二人又怎么可能如此轻易连杀五位国之重臣?笔者认为,这一切的一切,其幕后黑手都是皇上本人。

《资治通鉴·卷二十》记载,武则天被逼退位后曾哭着对儿子李显说:“我把你从房陵接回京师,就是要把皇位传给你,张柬之等五贼贪图拥立之功发动政变,害我至此,是把你至于不孝之地啊。”


诚然,武则天的这招离间计确实很有说服力,她当时已经82岁高龄,并且病入膏肓,作为太子,女皇武则天驾崩后他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完全不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政变,背负不孝骂名。武则天的话让李显悲愤不已,一边跪地向母亲请罪,一边暗暗下了除掉“五王”的决心。而后续武三思和韦皇后的一系列陷害和虐杀,实则都是在李显的默许和支持下进行的。

武则天不愧为权谋之术的殿堂级玩家,即便是在行将就木时、被逼退位后,她也能凭借一招离间计轻易将仇人赶尽杀绝。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