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起的一生,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成功的一面。吴起,就属于第二种想当官的人。

吴起,先是在鲁国为官,后来投奔魏国为官,最后投奔楚国为官并被楚国贵族害死。

究其一生,虽为一代名将,却被迫三易其主,并且不得善终。

那么,吴起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读《资治通鉴》,美开认为吴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如果有一个人,特别想当官,有没有毛病?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这个人行得端、走得正,那么他想当官就没有什么毛病。

古今中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其中,有些人不但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为官梦想,还为后人留下了不少佳话。

但是,如果这个人不走正道、投机取巧,为了当官不择手段,那么他想当官就是一种执念。

轻则害人,重则害人害己。

吴起,就属于第二种想当官的人。

在鲁国为官时,适逢齐国攻打鲁国。

鲁国打算任用吴起为将,但是却忌惮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

为求得这个将位,吴起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这件事,可以说是吴起一生的污点。

残忍薄行的恶名,跟随了吴起一生。

后来,魏文侯任用吴起,也只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对他的为人也颇有微词。

这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自己亲手埋下的祸根,最终长出苦果,也只能含着眼泪吞下去。

我国有句老话:伴君如伴虎。

在国君面前,获得信任很难,失去信任却很容易。

吴起被迫从魏国出走楚国,跟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有直接关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魏武侯对吴起的信任,也不是一天就丧失殆尽的。

上天曾经给了吴起与魏武侯好好相处的机会,但是吴起没有把握住。

有一次,吴起陪着魏武侯乘船顺着黄河往下走。

到了黄河中游,魏武侯一时兴起,对吴起说: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一代名将吴起,此事也不知道哪根筋出了毛病,接着魏武侯的话茬,巴拉巴拉说了一堆教育魏武侯的大道理。

最后,吴起还说出了这样的话:如果您不修政德,恐怕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

不要怪罪魏武侯心胸不够宽广,我们想想如果自己是魏武侯听了这句话会怎么想?

如果就是这一件事情,魏武侯也不一定太往心里去。

毕竟,吴起的军事才能是明摆着的。

但是,胸无城府的吴起偏偏还遇到了小人的算计。

讨厌吴起的公叔,听从下人的计策,为吴起挖了个坑。

结果,吴起想都没想,扑通一声就跳了下去。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失去魏武侯信任的吴起,只有溜之大吉以图保命了。

作为一员大将,吴起是称职的。

吴起在军中,与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与士兵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得了毒疮,吴起亲自用嘴为这个士兵吸吮毒液。

吴起统帅下的军队,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进犯。

吴起攻打秦国,连下城池。

吴起镇守西河,秦兵不敢向东进犯,韩国、赵国也不得不依附听命。

如果吴起一心一意当好大将,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坎坷和被害的悲惨结局。

然而,一代名将吴起却不甘心只做大将。

也许是大将做的太顺风顺水给了吴起迷之自信,他开始谋求相位。

先是在魏国与田文竞争国相,并且跑去与田文当面理论。

结果,被田文一顿抢白,搞得哑口无言。

然后,又跑到楚国干起了国相的活。

一番操作下来,事情干的不错,人却得罪了一大片。

于是,支持吴起的楚悼王一死,吴起也迎来了自己的死期。

央视前著名主持人张泉灵有句名言: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这里,我提到这句话,并不是要说这句话的本意。

我想说的是,通过这句话,我们能真切的体会到一个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达到比较高的位置的人,所具有的内心焦虑。

而这种焦虑,是我读《资治通鉴》时,也能真切感受到,同样存在于吴起身上。

正是在这样的焦虑驱使下,吴起走出了一条曲折坎坷的人生轨迹。

可以说,上面所说的三点,归结起来,本质上就是这种焦虑在作怪。

当然,成功这件事,很难。

吴起的一生,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成功的一面。

成功与不成功,与这种深深的焦虑感互为因果,浑然一体。

我们今天去探究吴起的故事,目的是汲取其中的教训,尽量避免再重复吴起的不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