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吳起的一生,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成功的一面。吳起,就屬於第二種想當官的人。

吳起,先是在魯國爲官,後來投奔魏國爲官,最後投奔楚國爲官並被楚國貴族害死。

究其一生,雖爲一代名將,卻被迫三易其主,並且不得善終。

那麼,吳起到底做錯了什麼呢?

讀《資治通鑑》,美開認爲吳起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如果有一個人,特別想當官,有沒有毛病?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這個人行得端、走得正,那麼他想當官就沒有什麼毛病。

古今中外,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其中,有些人不但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了爲官夢想,還爲後人留下了不少佳話。

但是,如果這個人不走正道、投機取巧,爲了當官不擇手段,那麼他想當官就是一種執念。

輕則害人,重則害人害己。

吳起,就屬於第二種想當官的人。

在魯國爲官時,適逢齊國攻打魯國。

魯國打算任用吳起爲將,但是卻忌憚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

爲求得這個將位,吳起竟然殺死了自己的妻子。

這件事,可以說是吳起一生的污點。

殘忍薄行的惡名,跟隨了吳起一生。

後來,魏文侯任用吳起,也只是看中了他的軍事才能,對他的爲人也頗有微詞。

這真是一步錯,步步錯。

自己親手埋下的禍根,最終長出苦果,也只能含着眼淚吞下去。

我國有句老話:伴君如伴虎。

在國君面前,獲得信任很難,失去信任卻很容易。

吳起被迫從魏國出走楚國,跟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有直接關係。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魏武侯對吳起的信任,也不是一天就喪失殆盡的。

上天曾經給了吳起與魏武侯好好相處的機會,但是吳起沒有把握住。

有一次,吳起陪着魏武侯乘船順着黃河往下走。

到了黃河中游,魏武侯一時興起,對吳起說: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一代名將吳起,此事也不知道哪根筋出了毛病,接着魏武侯的話茬,巴拉巴拉說了一堆教育魏武侯的大道理。

最後,吳起還說出了這樣的話:如果您不修政德,恐怕這條船上的人也要成爲您的敵人。

不要怪罪魏武侯心胸不夠寬廣,我們想想如果自己是魏武侯聽了這句話會怎麼想?

如果就是這一件事情,魏武侯也不一定太往心裏去。

畢竟,吳起的軍事才能是明擺着的。

但是,胸無城府的吳起偏偏還遇到了小人的算計。

討厭吳起的公叔,聽從下人的計策,爲吳起挖了個坑。

結果,吳起想都沒想,撲通一聲就跳了下去。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失去魏武侯信任的吳起,只有溜之大吉以圖保命了。

作爲一員大將,吳起是稱職的。

吳起在軍中,與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喫一樣的飯,睡覺不鋪席子,行軍不騎馬,與士兵同甘共苦。

有個士兵得了毒瘡,吳起親自用嘴爲這個士兵吸吮毒液。

吳起統帥下的軍隊,士兵樂於戰死,敵國不敢進犯。

吳起攻打秦國,連下城池。

吳起鎮守西河,秦兵不敢向東進犯,韓國、趙國也不得不依附聽命。

如果吳起一心一意當好大將,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坎坷和被害的悲慘結局。

然而,一代名將吳起卻不甘心只做大將。

也許是大將做的太順風順水給了吳起迷之自信,他開始謀求相位。

先是在魏國與田文競爭國相,並且跑去與田文當面理論。

結果,被田文一頓搶白,搞得啞口無言。

然後,又跑到楚國幹起了國相的活。

一番操作下來,事情乾的不錯,人卻得罪了一大片。

於是,支持吳起的楚悼王一死,吳起也迎來了自己的死期。

央視前著名主持人張泉靈有句名言:

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這裏,我提到這句話,並不是要說這句話的本意。

我想說的是,通過這句話,我們能真切的體會到一個已經在自己的領域裏達到比較高的位置的人,所具有的內心焦慮。

而這種焦慮,是我讀《資治通鑑》時,也能真切感受到,同樣存在於吳起身上。

正是在這樣的焦慮驅使下,吳起走出了一條曲折坎坷的人生軌跡。

可以說,上面所說的三點,歸結起來,本質上就是這種焦慮在作怪。

當然,成功這件事,很難。

吳起的一生,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成功的一面。

成功與不成功,與這種深深的焦慮感互爲因果,渾然一體。

我們今天去探究吳起的故事,目的是汲取其中的教訓,儘量避免再重複吳起的不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