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方的小伙伴都知道,每年一到3、4月份都比较潮湿。气温升高湿度又大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回南天”。

一到回南天,整个房屋都是湿漉漉的,尤其是玻璃、墙壁都挂满水珠,家里的东西很容易发霉。

虽说刚刚才送走2月,但最近几天,小编对此已是深有感触。

回南天时,不但周遭环境湿漉漉、滑腻腻,人体同样容易变得不清爽,除了疲倦无力,胃口也不好,大便也常常黏厕所。

很明显,有这类情况的人,大多是体内湿气太重了。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一般会用健脾益气、利水祛湿的方法来应对。

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一款时令汤水——茯苓双豆祛湿汤。

回南天喝这碗汤,帮你一扫体内湿毒

茯苓双豆祛湿汤

材料: 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陈皮5克、生姜2片、瘦肉300克(2~3人分量)

制作方法:

将茯苓、陈皮洗净,生姜切片备用;

将瘦肉洗净,切大块备用;

赤小豆、扁豆用清水洗净,浸泡数小时备用;

把所有原料放入大炖盅内,加适量清水,加盖后隔水炖2小时,即可调味食用。

这款汤水听起来没啥特别的,做起来也很简单,但要说清楚它的养生效用,那一句两句可说不完。尤其是它用到的几个主要食材,都是祛湿的重要角色。

下面,小编就着重讲讲这3个食材是怎么造就一碗回南天祛湿汤的!

3个祛湿高手,可利水消肿、健脾祛湿

1. 茯 苓

茯苓又称为云苓,是利水祛湿的要药,具有良好的利水消肿、健脾安神的作用,可用于各种水肿、小便不利以及痰多的症状。

它的优点是利水但不伤正气,性味平和,同时兼具健脾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下降、身体乏力、大便溏稀等情况。

2. 赤小豆

药食兼用的赤小豆也是日常家庭常备的食材。它同样具有利水消肿、解毒祛湿的作用,口感好,性味又平和,所以很适合拿来作为食疗,常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症状。

P.S. 红豆、赤小豆,傻傻分不清?

我们日常吃的红豆颗粒比较大,色呈红棕色,在五谷杂粮店里有卖。红豆中的碳水化合物以淀粉形式存在,因此在饮食业中应用广泛,如制成八宝粥、红豆沙等。

而中药的赤小豆也被称为红豆,在《神家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正式名称均为赤小豆,其实比我们现在所见的红豆要小,多用于药膳或汤药中。

如果严格来区分,赤小豆药效更佳,红豆食用较好。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祛湿时喜欢喝红豆薏米粥/水,结果效果平平,很可能就是用错了豆子,这里应该选用赤小豆。

3. 炒扁豆

炒扁豆性微温,味甘,有健脾化湿、和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体内湿气过重,如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失常所导致的食欲减少、大便溏稀、白带过多等。

它的特点是补脾而不腻,除湿而不燥,为健脾化湿的食药,对于机体脾虚夹湿效果良好。

总的来说,春季温度及湿度变化大,健脾除湿去浊,是这段时期的重点之一。

本祛湿汤选用茯苓和赤小豆配合,可加强祛湿利尿消肿的功效;加上炒扁豆,可增强健脾祛湿的作用;再辅以少量陈皮运气化痰燥湿,四者可共奏春季祛湿之神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