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權,常用的國名不多,而“楚”無疑是其中之一,據初步統計,歷史上以楚爲政權名字的,應有12個,當然這裏指獨立割據或者有自主權的政權,不包含受封爲一般諸侯王的封國。

幅員遼闊的楚國

1、春秋戰國楚(前704年-前223年)

楚國立國很早,相傳爲帝顓頊高陽的子孫在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公元前1042年立國,被周天子封爲子爵。此後四百多年,楚國應該都只能算是周朝的封國,但是到春秋時期,楚國漸漸強盛起來,成爲了獨霸南方的超級大國,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爲王,自此開始了無限的吞併和兼併周圍小國之路,楚國應該在此時才成了有自主權的政權。

到了戰國中期,楚懷王即位之初,楚國實力達到了巔峯,轄地大致爲現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慶、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江西部分地方,幅員數千裏,兵甲上百萬。後來因爲外交政策不得力,被秦、齊、楚、魏等攻城略地,國力銳減。戰國末期,粉碎越國後,故都郢都被秦佔據之後,政治中心東移,稍微恢復了些實力,與秦軍作戰還有來有回,但是面對秦國一統之大勢,最終也無力迴天,於公元前223年,楚滅於秦。

陳勝吳廣起義

2、張楚(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8年)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大旗,起義軍連戰連捷,先後攻克蘄縣、銍、酇、苦柘、譙,打下陳縣後,起義軍已經擁有兵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卒好六七萬人,而且,全國各地也紛紛響應。於是陳勝就以陳縣爲都城,“號爲張楚“,國號爲“張楚“。

起義軍勢大,張楚政權很快得到了各路起義軍的響應,短時間內便佔據了長江黃河之間的大片土地,聲勢滔天,於是陳勝決定西征滅秦。但在前209年的滎陽之戰中,起義軍敗給了秦朝名將章邯,從此每況愈下,加上內部矛盾,起義軍的滔天大火漸漸被秦軍撲滅,隨後接連作戰不利,之後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害。

但是張楚並未因此滅亡,陳勝被害,激起其舊時侍從、將軍呂臣極大悲憤。他在新陽(今安徽界首北)重舉義旗,組建“蒼頭軍“,從秦軍手中奪回陳縣,處死了投降秦軍的叛徒莊賈,重新豎起“張楚“大旗。但是很快被項梁和項羽這股新興的起義軍勢力給取代。

秦末起義

3、秦末楚(前208年-前206年)

熊心是楚國王族,楚國被秦國滅亡後,熊心在鄉間地方隱居,以牧羊爲生。公元208年,項梁得知陳勝死後,起事之後,採納范增的建議,自稱武信君,立熊心爲楚懷王,以從民望。

項羽滅秦後,天下分封,大權在握的項羽雖然對於熊心很不滿,但是還是尊熊心爲義帝,封在郴縣,隨後遣人刺殺了義帝熊心,楚國自此滅亡。

西楚

霸王項羽與虞姬

4、西楚(前206年-前202年)

西楚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出現的政權,也是介於秦漢之間的一個承上啓下的時代,由魯公項羽創建,可以稱爲王朝,也可以稱爲地方政權。公元前206年,西楚政權實際上已經從名義上統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號令天下,大肆分封,而後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自稱西楚霸王。

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率軍出漢中入關中,爆發楚漢相爭,楚漢爭霸長達四年多,劉邦先勝後敗再勝,最後於公元前202年劉邦合韓信、彭越,英布五十萬兵馬將項羽合圍於垓下,項羽戰敗,自刎於烏江,西楚滅亡。

桓楚後期

5、桓楚(公元403年-公元410年)

桓楚政權,東晉末年由楚王桓玄廢晉安帝而建立的僞政權,後世史學家多稱“桓楚”。東晉末年,當權的司馬元顯欲西征解決盤踞江陵地區,反意明顯的桓玄,但是卻出兵遲緩,一連數月,大軍還未出都城建康。桓玄趁勢而起,率領大軍順江東進,不費吹灰之力就打到了建康城下,於公元403年初一舉攻下了建康。

公元403年12月3日正式登位爲帝,並改元"永始",改封晉安帝爲平固王,不久遷於尋陽。桓楚建立後直接繼承東晉的領土,但實際上其勢力範圍僅及江陵以東的長江中下游一帶,也就是荊州和長江一線。

404年,以劉裕爲首的數名將領,起兵勤王,楚軍不敵,桓玄退出建康,並挾持安帝西逃至江陵。劉裕乘勝追擊,5月,桓玄敗死。

公元410年,桓謙、桓石綏死,《晉書》以桓石綏的死亡標誌桓楚餘黨的滅亡。

6、林士弘楚(617年-622年)

林士弘,饒州鄱陽(江西鄱陽)人,隋末南方農民起義軍領袖。616年,鄱陽人操師乞率先起兵反隋,林士弘積極響應,很快成爲義軍的中堅力量。操師乞戰死後,林士弘成爲義軍領袖。公元617年12月10日,林士弘據守虔州,自稱南越王。次年初自稱皇帝,國號楚,建年號太平。

622年爲唐軍所敗,當年11月21日,林士弘向唐朝請求投降。同年林士弘病逝,楚國滅亡。

隋末二楚

7、朱粲楚(618年-619年)

朱粲,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一代農民起義領袖,堪稱人間魔王。

朱粲起初擔任城父縣(今安徽亳州)的佐吏。朱粲隨軍征討長白山,逃亡聚衆作亂,號稱“可達寒賊”,朱粲自稱迦樓羅王,擁有部衆十萬多人。隨後轉戰各地,從山東到江淮再到荊州,最後佔據南陽盆地。

公元618年,朱粲在冠軍縣自稱楚帝,改年號爲昌達,率軍攻陷鄧州,隨後又攻陷重鎮南陽。但是僅有南陽一隅之地,不足以爭天下,殘暴的朱粲並非雄才大略之人,619年降唐,楚國滅亡,被李淵封爲楚王。後朱粲反叛唐,投奔洛陽王世充,被李世民擊敗後斬殺。

8、李希烈楚(783年-786年)

李希烈,唐朝藩鎮將領,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族侄,頗有將才。公元781年,因戰功受封爲淄青節度使,封南平郡王。782年,李希烈聯合王武俊、李納、田悅、朱滔各自稱王,囚殺顏真卿,公然造反。

783年底佔據汴州,自稱皇帝,國號楚。隨後連連敗退,到786年,已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境地,786年4月初二,部將陳仙奇毒死李希烈,歸順朝廷。楚國滅亡。

9、北楚(荊南)(924年-963年)

北楚,又稱爲荊南或者南平國。高季興所建,爲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南平都城爲荊州,轄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後唐莊宗李存勖封爲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史稱南平或荊南。後唐滅前蜀以後,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

公元962年,周保權面臨着張文表叛亂的壓力,向荊南和北宋求救。公元963年,北宋採用假虞滅虢之計,借道南平國,進軍荊州,一舉滅掉了北楚,而後南下盡收南楚故地。

五代二楚

10、馬楚(南楚)(927-951年)

楚國,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十國之一,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爲中心建立的政權,因爲建立者馬殷,故史稱馬楚。馬楚巔峯時期,佔據今湖南全境,江西、廣西、貴州、湖北一部分。由於政策得當,在五代十國時期,乃是南方的一片樂土,政局相對安穩。

927年,後唐天成二年,正式冊封馬殷爲楚國王,南楚國正式成立。馬殷仿效朝廷體制,改潭州爲長沙府,作爲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獨立王國,成爲五代時期10個封建割據國家之一。

947年馬殷之子馬希範死後,馬楚國內爲爭奪皇位,接連發生政變。949年到951年的這段爭奪王位的戰爭,被稱爲衆駒爭槽。

951年11月,南唐乘楚內亂,派大將邊鎬率兵攻佔長沙,一舉滅楚。

之後,南唐在楚地站不住腳,劉言、王進逵、周行逢、周保權、張文表相繼控制了楚地,963年,被北宋所滅。

11、僞楚(張楚)(1127年3月7日-1127年4月10日)

1127年,進軍佔領東京,俘虜徽欽二宗,佔領北宋北方大片國土,但是,面臨北方北宋遺民的打擊,決定立傀儡政權過渡,於是便脅迫張邦昌建立了僞楚政權。

後來金軍退去,張邦昌還政趙氏,奉迎高宗即位。"僞楚"政權至此宣告滅亡,前後存在時間不過三十三日。

至於張邦昌這些姿態是忠於大宋還是保命措施,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最後張邦昌得了個比莫須有還莫須有的告發,被高宗賜死。

鐘相楊幺起義

12、鐘相、楊幺楚(1133年-1135年)

鐘相、楊幺起義,是南宋初年一個極爲重要的大事件。公元1130年,鐘相不滿朝廷苛捐雜稅和苟安的姿態,率衆起義。同年,鐘相被孔彥舟設計俘殺之後,楊幺統領着數十萬起義軍繼續造勢。

公元1133年4月,楊麼立鐘相少子鍾子義爲太子,自號大聖天王,重建楚政權。公元1135年起義軍被岳飛、張浚擊敗,6月11日,楊幺總寨被破,但其拒不投降,英勇赴死,楚國滅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