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之就是曹操借劉備之手,殺了呂布。其一,呂布是一方諸侯,曹操想殺呂布,但是又礙於呂布的身份,於是故意將難題拋給劉備,而寄於曹操帳下的劉備,這麼多年江湖不是白混的,自然深諳曹操的心思,但是寄人籬下,沒有辦法,於是就力勸曹操斬殺呂布,然後呂布就死了,劉備背上了殺死呂布的惡名。

劉備,字玄德,漢末豪傑也。拜《三國演義》所賜,劉備除了仁義、哭泣和屢敗屢戰的勇氣之外,似乎一無是處,能成大事,似乎全靠身邊的一幫非凡人才給強行抬起來的,得關張之前,劉備就是個有學問的鄉野村夫;得徐庶之前,劉備集團惶惶彷彿喪家之犬;得孔明之前,劉備集團迷惘彷彿瞎子走路。

劉備愛哭,在整個《三國演義》中從第一次在河北與趙雲分別,到最後一次夢見關羽和張飛,前前後後總共出現了三十五次之多。

劉備之哭

蜀漢

然而劉備真的就是一個婦人之仁的仁義君子的形象嗎?不然也,能在亂世立命,並建國稱帝,只是靠仁義,必然是不能夠的。“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將劉備與曹操並列爲英雄,足見劉備的形象,應屬於一個亂世英雄豪傑、頗有雄才偉略、頗有軍事才能、頗爲賢明、目光長遠的一代開國帝王也。

那有哪些證據和佐證能證明劉備並非是一個假仁假義的仁義僞君子形象,而是能在亂世抓住機遇、果斷果決的一位亂世豪傑呢?

1、奪徐州

劉備先後兩次入主徐州,第一次,是從陶謙手中接管;第二次是反叛曹操,殺徐州刺史車胄,這裏主要講第一次入主徐州。

陶謙其人,有一定的行政才能,給朝廷做個官,治理一郡之地是沒什麼問題。可是在羣雄並起需要以武力掰手腕的漢末時代,陶謙算不上什麼人物,也不是演義中所描述的仁義長者的形象。相反其識人用人都有很大缺陷,親小人、遠賢臣,用笮融這樣的白眼狼。劉備對於陶謙有雪中送炭之恩,卻被陶謙安排鎮守小沛,小沛乃是豫州之地,被徐州的陶謙佔領,實乃徐州的北大門,和最前線。

而劉備事陶謙,無疑是看清了闇弱的陶謙手中的徐州,蟄伏待機,替陶謙鎮守前沿陣地。

要知道劉備可是脫離同學公孫瓚,投奔的陶謙。在尋常人眼中,肯定是跟着兵強馬壯、虎步河北且頗有豪氣的當時北方第一大諸侯公孫瓚混,更有前途。作爲同學情誼,劉備在公孫瓚手下平步青雲是沒什麼問題的,而且公孫瓚確實對劉備不錯,劉備因功任平原國相。漢代郡國同級,國相可是與郡守平級的大官(當時孔融就是北海相)。

而脫離公孫瓚,首先劉備就不算仁義,因爲劉備是在公孫瓚手下長成羽翼的。而投奔陶謙,至少說明,劉備是想當老大的,不然放棄平原相,而替陶謙鎮守小沛,顯然,其目的不在此,因爲劉備看到,在頗有才幹的公孫瓚手下,他永無出頭之日,而天下各大勢力中,就徐州較好謀取。

首先,陶謙闇弱年邁,並無成爲羣雄的可能;然後,徐州內部沒有什麼可以撐起大事的主兒;其三,陶謙的兩個兒子都沒有什麼才幹,陶謙之後必然後繼無人;其四,只要劉備解徐州之危,必然能功高蓋主,得到徐州百姓擁戴;最後,徐州外無精兵強將,內無軍師謀臣,劉備很容易在陶謙治下的徐州發展勢力。

果不其然,後來機會來了,陶謙病重,徐州後繼無人,陶謙爲了家族安全,只得將徐州交給了劉備,劉備順理成章,就取得了一州之地,即使陶謙不給,憑藉劉備收買的民心,奪取徐州,輕而易舉。

劉備奪取徐州

劉備替陶謙鎮守西北大門

2、呂布之死

呂布,漢末羣雄之一,歷史對於呂布評價往往是負面的,正如陳壽言呂布“輕狡反覆,唯利是視”,但其實這些並不十分客觀,漢末天下大亂,羣雄皆爲利。呂布實際上算得上一個性情直爽,不拘小節,而且在徐州頗得人心,不記仇,不愛與人計較,又無割地稱王之野心,更重要的是呂布一生行事並無大惡,呂布真正的敗亡原因,在於其優柔寡斷、不辨忠奸。

按理說,這樣一個人,罪不至死,再加上其誅殺董卓的歷史功績,怎樣都不該死,真正仁義之人,都會選擇留呂布一條性命。但是,呂布在下邳被擒,眼看就要投降曹操,劉備卻在這時候,力勸曹操殺了呂布,這是爲何?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詳細分析一下。

曹操殺陳宮,殺高順都沒有問劉備,爲什麼偏偏殺呂布,就諮詢了一下劉備的意見呢?

還有,悍將張遼,在下邳被破之後,選擇投降曹操,曹操欣然接受了,且從後來的發展看,張遼的能力是強於呂布的,曹操能容張遼,爲什麼就不能容呂布呢?不說張遼,說張繡,張繡可是殺了曹操子侄,還有愛將典韋的,可以說是兩人有血海深仇,可後來張繡第二次投降,曹操也欣然接受了,並厚待張繡。

曹操殺陳宮和高順,以曹操的性格,就是忌恨,想殺就殺了。殺呂布時,卻問劉備,只有兩種可能:

其一,呂布是一方諸侯,曹操想殺呂布,但是又礙於呂布的身份,於是故意將難題拋給劉備,而寄於曹操帳下的劉備,這麼多年江湖不是白混的,自然深諳曹操的心思,但是寄人籬下,沒有辦法,於是就力勸曹操斬殺呂布,然後呂布就死了,劉備背上了殺死呂布的惡名。

如果是這樣,即使劉備不說呂布該死,曹操還會往下問,問樂進、李典、夏侯淵、夏侯惇等人,直到有人說出呂布該死,而劉備這麼做,無非就是討好曹操而已,解決呂布之後,曹操對劉備很不錯,所以是有這種可能性的,主動替領導背鍋,自然討喜。總之就是曹操借劉備之手,殺了呂布。

其二,曹操不想殺呂布,想讓手下的人替呂布求饒,好讓自己有個臺階下,順帶就收降了呂布,一起成就大業。而劉備卻力勸曹操殺死呂布,可能是出於害怕曹操得到呂布,或者是記恨與呂布的私仇。按理說,這時候曹操就會問手下其他人,直到呂布得救。

這裏就要說到劉備這個人的厲害之處了。衆所周知,曹操這個人,雄才大略,文能治世,武能安邦。但是卻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多疑。而劉備用董卓和丁原爲例子,正好激發了曹操多疑的性格,然後劉備借曹操之手,殺了呂布。

結論就是,但是無論是那種可能,都能表明,劉備可不是什麼真正的仁義君子,要知道呂布與劉備之間,雖然有很大矛盾,但呂布畢竟救過劉備。但是在利益面前,那些什麼恩義仁慈,都是浮雲。

仁慈只是表象

雄才更是真實

​3、劉琦之死

劉琦之死,是三國的一個不解之謎。本來好好的劉琦,在赤壁之戰後第二年就暴亡,而劉備就趁勢佔據了荊州。

具體的記載就是,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向朝廷上表,保舉劉琦爲荊州刺史,並以他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郡),就在荊州被劉備控制下來後,同年,劉琦因病逝世。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劉琦不過是劉備奪取荊州的一枚棋子而已。因爲劉琦的特殊身份,他是劉表的長子,統領荊州順理成章。赤壁之戰後,荊州面臨着多方爭奪,北荊州自然是在曹操的控制下,曹操雖然戰敗之後,無力再南下,但是守成還是沒什麼問題。而荊州剩下的部分,作爲無主之地,就面臨着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的競爭。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明顯是打不過孫權的,畢竟剛剛赤壁大勝,君臣一心,且有周瑜這樣的良將。而劉備兵少將寡,這時就要利用劉琦。荊州無主之地,而劉琦卻可以名正言順的成爲荊州的合法繼承人,因爲他是劉表的兒子。

於是,劉備就向朝廷上表,保舉劉琦爲荊州刺史。而曹操樂於看到劉備崛起牽制孫權,避免孫權得荊州後迅速強大,威脅自己。於是就準了劉備的請求,然後東吳就失去了爭奪荊州的名義。而劉備藉助這段時間,迅速平定了荊州,將荊州納入有效控制範圍內。

而劉琦卻在劉備控制住荊州後,莫名其妙就病故了。這裏面的緣由,很是耐人尋味。首先要確認,劉琦並非演義中的無能之輩,而是頗有才幹,而且對於劉備全面接管荊州有一定的威脅。所以,劉琦暴亡,很有可能是被劉備暗害,成了劉備創業之路的墊腳石,劉琦死後,劉備很快就被推薦爲荊州牧。

但是無論如何,劉表曾收留走投無路的劉備,劉備沒有照顧好其子,自然談不上仁義。

劉備取荊州

4、奪益州

劉備奪得益州,這點毋庸置疑,是不講仁義的。劉璋請劉備入川幫忙抵禦北方的張魯,劉備帶着不良目的入川后,並沒有過多的幫忙抵禦張魯,先是收攏民心,而後在張松獻西川的事發泄漏後,劉備與劉璋反目,趁勢就取了西川。這一點,是既成事實,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

劉備取益州

5、稱帝

劉備在漢獻帝禪位曹丕之後,便迫不及待的稱帝。而且是以漢獻帝被曹丕取代後,被曹丕暗殺的名義稱帝(真實的漢獻帝在山陽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市附近逍遙快活,比曹丕還多活了八年)。

若劉備真是大忠臣,應該在漢獻帝禪位之後,起兵勤王,或者想辦法將獻帝接回來,重新樹立起漢室旗號,而不是假借漢獻帝被害,而自己稱帝。

而且即使在劉備稱帝之後,第一要務也不是討伐曹魏,而是選擇進攻東吳,爲關羽報仇,奪取荊州。

劉備伐東吳

總結:通過這五點,就這足以表明,劉備並非什麼假仁假義的忠臣孝子,而是亂世立命的一代豪傑。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洞察人心,頗善於籠絡人。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爲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爲一方主,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可見劉備乃亂世立命,開國創業的一代英雄,雄才偉略,能力非凡,可不是那個愛哭且假仁假義的世俗君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