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铁海联运班列。 沙坪坝区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5月9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召开,要求加快推进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大担当、实现新作为。主城都市区中的中心城区,要围绕“强核提能级”,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做靓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心城区如何“强核提能级”?5月12日,在“贯彻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精神”系列访谈中,沙坪坝区委书记江涛、北碚区委书记周旭、渝北区委书记唐川、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大渡口区区长张国智、九龙坡区区长刘小强、巴南区区长何友生等人进行了探讨。

沙坪坝区委书记江涛:突出“创新”“开放”主题 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

在江涛看来,市委市政府“一区两群”发展战略,为沙坪坝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带来了机遇。沙区将突出“创新”和“开放”两大主题,统筹建设东部山水魅力展示区、西部产城融合引领区、“两山”生态屏障保护区,努力把沙坪坝区打造成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智核”、承载“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高地”、传承巴渝历史文脉的“文化名城”、彰显重庆山水魅力的“美丽都市”。

【怎么做】

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创新 高标准融入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

“重庆西部槽谷地带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在这里落子布局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布局。”江涛说,沙坪坝区将充分利用现有的16所高校和300多家科研院所的优势,集全市之力打造重庆“科创智核”。

具体来看,首先是做大创新平台,积极服务高新区发展,深化校地合作,打造环重庆大学、环重庆师范大学等创新生态圈,按照第四代工业园区标准建设青凤高科产业园,夯实产学研转化的载体。

其次,健全创新机制,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培育一批优质科技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嫁接好陆军军医大学等院校技术创新成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区转化。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用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提档升级汽车、装备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壮大 “芯核器网服”产业集群,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构建聚合开放平台 传承巴渝历史文脉

目前,沙坪坝区拥有国家铁路口岸、自贸实验区、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第一条中欧班列(渝新欧)从这里始发,又率先打通了西部陆海新通道,两个通道都已成功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外开放成为其一张靓丽名片。

“我们将着力扩大开放优势,高水平打造国际物流城。”江涛说。目前,园区已累计注册企业近3000家,其中世界500强8家,签约大型产业项目32个,已建成投运17个,正常开工2个,续建6个,拟建7个。不仅产业基础全面夯实,产业布局也从物流、市场、商贸向物流、贸易、城市配套、总部经济结算四大产业转向拓展。

通过拓展开放通道,国际物流城将加强与果园港等物流枢纽联动,拓展渝新欧、渝甬、渝满俄班列功能,不断增强团结村一级物流基地功能。还将提升开放平台,整合优化药品、肉类、粮食、整车和植物种苗等口岸功能,打造智慧铁路口岸,积极申报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构建“综保区+口岸+通道”的聚合开放平台。

文化也是沙坪坝区重要的优势资源,江涛表示,沙坪坝区将坚持文旅融合,打造传承巴渝历史文脉的“文化名城”。

在传承历史文脉方面,沙坪坝区将加强历史遗存、文化原点的保护利用,抓好特钢厂等工业遗迹的研究保护开发,将文化符号、地域符号融入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各领域,以文化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在建设理念方面,将以“人文为本”,打造好大磁器口景区,加快实施“两江四岸”、磁童路步行街改造、磁器口后街、金碧正街等项目,谋划推出“再现 磁器口”“重庆1949”等演艺品牌。同时,还将有机整合资源,打造一些新的网红景点,串点连线成片,更好融入大重庆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全域旅游。

北碚蔡家智慧新城。秦廷富 摄

北碚区委书记周旭:统筹用好“三区叠加”优势 “绵碚”CP暖心出道

在周旭眼中,北碚区是主城向北向西发展交汇的主战场、成渝“双核”相向发展的对接带,具有两江新区、高新区、自贸区“三区叠加”优势,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厚重、科教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大有可为。将抢抓机遇、借势借力,在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全市发展大局中加快自身发展。

【怎么做】

抢抓“新基建”机遇 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近年来,北碚区抢抓主城都市区统筹建设“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等机遇,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增强引领辐射带动能力。“把交通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就能更好地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周旭说,北碚区内畅外联,打造了南下东晋、西拓北连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向南形成多通道融汇主城核心区格局,向东强化与两江悦来片区、渝北区无缝联接,向西联动渝西片区、畅达第二机场,向北密切与四川广安、南充等地的交通联系。

在全市39个工业门类中,北碚区有24个,近年来,又集聚了大数据及云计算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北碚区将瞄准大数据智能化方向,依托水土高新园“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优势,以蔡家智慧新城、高新区歇马拓展园为主阵地,强化中国四联等骨干企业示范带动,改造提升汽摩、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等传统优势产业;发挥京东方、万国半导体、腾讯等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提升产业质效和竞争力。

北碚科教优势突出,有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等高等院校4所、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4个,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2%。将抢抓“新基建”机遇,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一院三中心”,加快建设全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产业生态园,推进“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推动北碚绵阳两地传感器、区块链等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促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4月29日,北碚与四川绵阳市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未来3年,双方将在战略协同、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联动、科创优势互补、基建提速增效、文旅融合发展、商贸合作、生态文明经验共享、干部交流、公共服务共建等10个方面开展合作。

此外,为推进两地务实合作,两地还编制了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责任清单,以“项目+清单”的形式梳理了44项具体合作事项,推动绵碚友城合作进一步深入。

渝北空港新城。任天驹 摄

渝北区委书记唐川:紧扣“四区”发展定位 培育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建设中,渝北区交通和发展基础较好,还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唐川表示,对标重庆建设“两中心”“两地”目标,渝北区紧扣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服务能级,谋划提出了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协同创新引领区、内陆开放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四区”发展定位,切实做大自己、服务全局。

【怎么做】

城市: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农村:创新实施“双十万工程”

“我们聚焦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在巩固提升汽摩等现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正在聚力发展智能终端、现代消费走廊、两江国际商务中心、软件和信息服务、航空物流园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唐川说,“这新培育的五个产业,现在已经开始成为渝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唐川介绍,渝北区将重点围绕OPPO等重点龙头企业开展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招商,加快机场南端临空消费中心建设,建好中梁大业城、新城物业广场、洲际国际会议中心等商业综合体,盘活近百万平方米的低效闲置工业厂房,转型发展康养、文创等新业态、新消费,抓好中新合作通信领域示范点建设,联合机场、保税港区建设国际航空物流分拨中心。到2025年五个“千亿级”产业会基本形成,成为渝北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唐川说,渝北是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缩影,有500多平方公里的“四山”保护区。围绕创建全国“两山”基地,渝北区在城区通过增绿添园、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在农村创新实施“双十万工程”,新种植生态林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为生态留白、自然增绿、让农民增收。到目前已经完成了土地宜机化整治4.7万亩,规模化种植近10万亩,到2020年区森林覆盖率可以达到55%以上,让主城都市区北部的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更加秀丽。

两江协同创新区。 两江新区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建设近悦远来“智慧之城” 打造内陆开放门户

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以两江协同创新区、悦来会展城等为引领,在北部做靓“智慧之城”。王志杰表示,两江新区将重点围绕着如何做靓“智慧之城”,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来做好创新和开放两篇文章,着力提升四个能级。把两江新区打造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近者悦远者来的现代化城市。

【怎么做】

全域进行智慧城市应用示范 让城市更聪明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两江新区为主体建设智慧之城。”王志杰说,“我们首先要提升平台,集聚我们的智能产业,再进行智能化的应用智能化示范。”

王志杰说,通过系列举措,要让礼嘉智慧公园真正成为人文与科技完美融合、智慧与生态交相辉映的一个大的、一个智能化场景应用实践的平台。同时,要打造好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把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真正打造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载体。在两江新区全域范围内进行智慧城市的应用示范,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此外,还要重点做好五个智能产业的集聚区,依托礼嘉、悦来半岛、照母山、水土、保税港区,加快集聚高端、高质、高新智能产业,做好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要加快集聚云、连、数、算、用全要素。在鱼复和龙兴两个片区,依托两江大道集中打造一个智能打造产业带。

100家科研院所将集聚两江协同创新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要采取一城多园方式,重庆和成都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位于明月山脚下的两江协同创新区,是一城多园模式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和西部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时间内,将在核心区6.8平方公里中,形成超过32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创造空间,集聚40到60家新型研发机构。”王志杰说,两江协同创新区将重点打造为“两高地”“两策源地”。

据介绍,“两高地”即打造成为有重要影响力、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的一个集聚高地,打造成为促进大学、大院、大所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的合作高地;“两策略地”即把这里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打造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按照远景目标,今后两江协同创新区将有10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院。王志杰说:“我们要加快让这里成为一个产、城、景融合,成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化的一座新城,让这里成为创新、创造、创业者向往的一个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高品质之地。”

钓鱼嘴半岛规划图。 大渡口区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大渡口区区长张国智:用好工业遗产做靓“人文品牌” 打造西南工业文创城

在老一辈重庆人心目中,“大渡口几乎就是重钢”。“大渡口区因重钢而生、因重钢而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主城都市区建设,是大渡口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非常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张国智说,在主城都市区发展总体格局中,老工业基地转型是大渡口面临的主要课题,工业文化则是特色和禀赋,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大渡口将立足一域、奋力作为,全面融入“人文之城”区域定位,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高品质宜居之城”,努力创建国家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

【怎么做】

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 做靓“人文之城”名片

重庆既是山城、也是江城,有着“大山大水”的独特自然禀赋。张国智介绍,近年来,我市将九龙半岛至钓鱼嘴半岛沿线作为文化艺术湾区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更进一步明确“规划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启动系列文化艺术场馆规划建设”。

“对于大渡口区而言,我们将切实履行属地主体责任,举全区之力,高品质打造钓鱼嘴音乐半岛,服务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总体规划落地。”张国智说。

具体来看,首先是全力配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做好老重钢片区、钓鱼嘴半岛城市设计及控规修编,积极推进在钓鱼嘴半岛重现重庆历史风貌的前期策划设计工作。增强滨江空间的可达性、参与性和舒适性,打造市民喜闻乐见、充满艺术的江城湾区,创造高品质生活。

全力推动长江音乐厅为核心的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按照音乐半岛建设规划,岛头视野最开阔区域布局长江音乐厅,形成艺术湾区的文旅地标。目前,大渡口区正全力对接市级部门和投资集团,共同推动长江音乐厅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在钓鱼嘴半岛落地开工。同时,围绕长江音乐厅,推动系列功能性设施建设,在音乐厅前方布局长江音乐广场、长江音乐台,形成厅、场、台的空间序列;从音乐厅向两翼延伸,东侧布局长江音乐营、长江音乐博物馆,西侧布局长江音乐学院。

此外,深化与四川音乐学院、北京摩登天空等知名机构和本地音乐艺术院校的合作。围绕长江音乐厅等重大功能设施。在钓鱼嘴音乐半岛,打造集特色主题度假酒店、音乐版权交易、音乐创新孵化、音乐演出展览为一体的深度音乐游。在原重钢片区,以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为核心带动,发展艺术文化会展的相关产业。以重钢白楼、红楼、5号高炉和宝武集团西南总部为活力点,形成文创产业园区。围绕艺术交流中心,形成艺术家聚落,打造多个由艺术家、建筑师联合创作的大师工作室。

据了解,大渡口区今年内将力促音乐大道等项目开工,为音乐半岛全面实施建设创造条件。同时,加快大滨路九滨路连接道、白居寺长江大桥、轨道交通18号线等项目建设,完善湾区及周边路网及交通体系,带动城市发展。

瞄准新兴产业领域 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城无产不兴,业无城不立”。张国智表示,大渡口作为老工业城区,重点就是要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由重变轻、由轻变好。该区将目标瞄准在“大数据智能化、生态环保、大健康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等四个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

近几年,大渡口区重点围绕海康威视等项目建设,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下一阶段,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一方面要继续聚焦发展安防产业,突出海康威视产业“龙头”地位,经济信息、建桥园区等部门要全力支持海康威视二期扩大产能、三期加快落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产业上下游,加快高清视频、数据处理等关联企业集聚发展,补链成群、健全生态。

张国智介绍,近年来,大渡口区培育了三峰环境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一季度,三峰环境IPO申请正式通过证监会审核,即将在上交所发行新股。接下来将抓住三峰环境上市融资契机,推动其扩能项目、飞灰处理项目二季度落地、年内开工建设。同时,将大力发展家用水处理、环保消费等新领域产业链条,形成环保产业链集群,打造“多点支撑”的国家环保产业基地。

5月1日,黄桷坪铁路三村,不少游客在废弃铁路上打卡拍照。陈林 摄

九龙坡区区长刘小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建设高品质未来新城

在刘小强看来,根据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的定位,九龙坡区是重庆做靓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区域。作为工业大区、工业强区,九龙坡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很多跟工业建设配套的老城区,而这些老城区风貌独特、历史意义很强,铸就了城市的“根”和“魂”,在建设中将总体考虑传承历史文脉、修复生态绿脉、推动有机更新、提升城市能级。

【怎么做】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美术半岛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为做好城市有机更新,九龙坡区编制了实施方案,实施小街区规制,持续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滚动实施100个有机更新项目,将老城区变成老街区,让城市老而弥新,让城市的气质更加出众。

刚刚过去的五一,重庆美术公园落户九龙半岛,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作为重庆美术公园建设的核心区域,已率先启动校园形象提升工程。位于九龙半岛的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术半岛、生态绿岛,填补重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中文化艺术功能的空缺。

九龙美术半岛高点规划建设重庆美术公园,杨家坪商圈着力集聚大都市中央商务和国际交往功能,加快推动老成渝铁路公园、主城滨江绿色生态长廊建设,示范构建“一流基础教育—大学—博物馆”体系,建设重庆人文之城核心区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未来品质新城

九龙坡区作为全市经济大区,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当中承担重要责任。“我们将通过数字化改造传统产业,超常规的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实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刘小强说。

具体来看,将培育以西铝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探索发展信息通信设备、高技术船舶、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集群。2019年,中铝高端制造集团在九龙坡区西彭工业园区揭牌运营,提出力争在2025年发展成为市值、产值双千亿级的“中国铝加工之都”。

刘小强介绍,今年将在此基础上,推动西彭组团城市中心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品质未来新城,推动构建“1个总部+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N个产业集群”双千亿级高端制造总体格局,一体融合建设高品质人居和创新创业中心。

此外,九龙坡区还将着力构建“创新之城”,协同重庆高新区推动城乡融合、产城融合、科技人文融合,着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集聚高端平台,实施人才强区,优化创新生态,让创新主体在九龙坡成长壮大。

位于巴南的重庆国际生物城园区实景。重庆国际生物城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巴南区区长何友生:培育兴业兴城新动能 打造国际综合物流枢纽

“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区两群’战略规划布局,为巴南彰显生态、历史文化禀赋,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之地提供了战略之地。”何友生说,巴南区将培育壮大商贸物流、生物医药、军民融合、“数智”产业、生态创新等五大产业集群,在兴业兴城上培育新动能,实现新作为。

【怎么做】

全面推进“四城”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先行

巴南区作为重庆中心城区幅员面积最大的区,是重庆市未来城镇化的主战场以及集聚新兴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巴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该区将全面推进“四城”建设。坚持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方向,高质量推进南部新城、重庆国际生物城、重庆高职城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惠民智慧总部新城,促进各片区优化布局、彰显特色,推动区域互联共享、协调发展。

何友生表示,为承担好主城都市区建设交付给巴南的任务,将在宜居宜游、互联互通、兴业兴城、共建共享等方面下功夫。

在推动互联互通方面,巴南区将南彭公路物流基地为载体,做强开放通道、做大开放平台、做优开放产业,东盟公路班车实现中南半岛国家全覆盖。将推进铁路枢纽东环线、重庆南站、西部木材贸易港建设,形成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推进南彭B保、重庆国际分拨(公路)海关监管中心运营,完善仓储物流、加工生产、国际贸易等完整产业链,今年营业额能够突破1000亿元。同时,探索与成都公路口岸开展合作,共同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西部地区国际综合物流枢纽。

2017年7月以来,巴南区将原麻柳沿江开发区的产业由服装调整为生物医药,升级为重庆国际生物城,成为全市首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将做大做强智睿生物等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国际领先的仿制药企业,在3到5年内打造成为科技含量高、产出强度大、税收贡献多的1000亿级产业集聚区。同时,加强与成都市温江区交流合作,全力建设长江上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此外,巴南还将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公路方面,将加快推进“南两”高速、白居寺长江大桥、新燕尾山隧等项目;通过龙洲湾隧道、渝南大道D段工程,打通连接“两群”的快速干道。 铁路方面,将推进渝贵高铁、渝湘高铁建设,向南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依托渝万高铁,向北畅通直达京津冀地区快速通道。提速铁路枢纽东环线建设,将南彭站扩建升级为重庆南站,串连沿江高铁和长江水运航线,向东连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依托成渝高铁、渝昆高铁、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向西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方面,将推进8号线建设并延伸至南彭物流基地、24号线建设并从广阳延伸至木洞重庆国际生物城。(首席记者 黄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