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官道上來往的,除了跑信的驛卒,還有趕考的舉子,公幹的官員,說有一天,一位從北京到南方赴任的劉姓大官,走到了村子馬刨泉邊,大熱天,跑泉邊喝了點泉水,頓時涼爽了不少,解開衣服坐樹蔭裏歇息,一時興奮,走時把包袱落下了,那裏面可有件不一般的東西——魚符,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門的委任狀、任命書,這位官員是個五品的高官,魚符是銀子做的,上面刻着他的姓名和任職衙門等信息。過了些年,他做官做到北京城,有了經常面見皇上的機會,就把這段經歷奏了上去,皇上一聽,也有點小感動,官是好官,民是好民,有好民纔出好官,有好官才育好民呀,立馬決定在全國樹個道德典型,開展一場“講文明、樹新風”的運動,還手書一匾“仁義官莊”,派專人送到村子裏來,光芒萬丈的仁義官莊就這麼誕生了,後來沒了皇帝,到了共和,當地老百姓嫌乎四個字太麻煩,叫順溜了嘴,成了仁義莊,還有狠的,直接叫了仁莊,我們青駝人方言,管“仁”叫“銀”,於是多數人還叫了“銀莊”,這都是哪裏和哪裏呀。

從青駝沿205國道向臨沂方向走8里路,路邊有個仿古的牌坊,上書“仁義官莊”四個大字,合青駝80個自然村,數這個村名起得“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那些“大官莊”“小官莊”什麼的,就顯得“低端粗俗甩節操”了。難倒這個村有什麼來頭嗎,起這麼個村名?

還真有!說是早在205國道之前,青駝到臨沂一段就有條國家級公路,那時叫官道,它的舊址在現在205國道以東,從徐公店北山東側向北到了仁義莊家東馬刨泉邊,又過磨石溝,從南店過蒙河,在青駝與北店(今董家店子)間上了西北蒙陰。

官道上來往的,除了跑信的驛卒,還有趕考的舉子,公幹的官員,說有一天,一位從北京到南方赴任的劉姓大官,走到了村子馬刨泉邊,大熱天,跑泉邊喝了點泉水,頓時涼爽了不少,解開衣服坐樹蔭裏歇息,一時興奮,走時把包袱落下了,那裏面可有件不一般的東西——魚符,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門的委任狀、任命書,這位官員是個五品的高官,魚符是銀子做的,上面刻着他的姓名和任職衙門等信息。

這位劉老爺到徐公店驛站,打開包袱這才發現沒了魚符,這一驚可是了得,沒了它,這十年寒窗就算白熬了,急麼火得朝回趕,一路上還嚇得了不得,心想,過去這麼久了,這麼塊大銀子,誰拾着還給我呀。來到馬刨泉邊,天已經上黑影了,他大哈着腰,在泉子邊東瞅瞅、西尋尋,這時,旁邊有個老頭說話了,“客官,你在找什麼呀?”“我在找一塊銀牌牌,它關係着我身家性命,可找不到了,看來是瞎了!”說着說着,劉老爺裂開嗓子這就要哭。

老頭說你別急,看看我手裏這塊東西是你的不?劉老爺瞪眼一看,可不是嘛!原來老人下湖幹活回家時,路過馬刨泉,洗了把臉,看到有塊銀做的東西,上面刻着不認識的字符,看上去挺貴重,這失主還不一定怎麼急呢,肯定回來找,我在這等等他。劉老爺把魚符捧在手裏,兩腿一軟這就要跪下,老頭一把拉起來說:“找到了就好,天不早了,麻利回去吧”。劉老爺從腰裏摸出一錠銀子,非要表示表示,老人怎麼也不要,說本來你自己的東西,感謝我做什麼。劉老爺激動又感慨,真是仁義之人呀,忙問姓氏、住址,原來老人姓盧,就住泉子西邊村子,劉老爺記下了。

後來劉老爺一直沒忘記這件事,並從這件事上受到教育,爲官清正,官聲很好,官越做越大。過了些年,他做官做到北京城,有了經常面見皇上的機會,就把這段經歷奏了上去,皇上一聽,也有點小感動,官是好官,民是好民,有好民纔出好官,有好官才育好民呀,立馬決定在全國樹個道德典型,開展一場“講文明、樹新風”的運動,還手書一匾“仁義官莊”,派專人送到村子裏來,光芒萬丈的仁義官莊就這麼誕生了,後來沒了皇帝,到了共和,當地老百姓嫌乎四個字太麻煩,叫順溜了嘴,成了仁義莊,還有狠的,直接叫了仁莊,我們青駝人方言,管“仁”叫“銀”,於是多數人還叫了“銀莊”,這都是哪裏和哪裏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