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按理說人們應該非常喜歡現在的生活,可是爲什麼那麼多人越來越懷念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呢?是因爲憶苦思甜嗎?顯然不是,用哲學家的口吻來說,失去的纔是最珍貴的,那個回不去的年代再也沒有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剛建國不久,社會的各行各業都亟待發展,那個時候的民風非常淳樸,幹部羣衆在一個鍋裏喫飯,沒有貧賤之分,幹活的時候又一起幹,而且還爭搶着幹活。那個年代的人民,佩服的是雷鋒,學習雷鋒好榜樣這樣的話也不僅僅只是口頭上說說,而是大家都真的在向雷鋒靠攏,爭先恐後的給國家做貢獻。在現代人眼裏,老實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絕大多數人都是老實的,他們都在默默地做事,爲國家奉獻自己,沒有現在的那些偷奸耍滑。
然而那個年代卻又有着不得不承認的落後,沒有網絡、沒有電視,就連電燈電話都是非常稀有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的生活單調得很。經歷過那個年代,或者家裏有老人的應該都知道,那個時候的人們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喫不飽。而爲了讓家裏有足夠的勞動力,許多家庭都生了好幾個孩子,可是孩子一多,喫的就多了,大人們就得更加幸苦的勞作,然而孩子們還是喫不飽穿不暖,有的孩子甚至養不活,不得已之下還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個年代是可悲的,如果讓現在的人去那個年代生活,很多人都生活不下來,就算是讓那些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再去重新經歷一次,想必很多人都會拒絕。他們懷念的是那個年代的簡單和淳樸的民風,在現代的勾心鬥角、利益熏天之下,那些顯得太少見、太珍貴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