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七夕節最早源於漢朝,漢代應劭的《風俗通》雲:“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橋”,經文人演繹其內容更加豐富,稱王母娘娘爲了阻礙仙女織女和凡人牛郎相戀,劃出一道銀河,將兩人分隔兩岸,每年只有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才能通過喜鵲搭成的鵲橋相會。

七夕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8月17日便是七夕,隨着中國影響力擴大,外媒也關注到了這一傳統節日。據外媒報道,“在西方情人節面前,中國傳統節日七夕顯得有些黯然失色。”

牛郎織女

報道稱,作爲“中國情人節”,氣氛遠不如2月14日西方情人節那麼熱烈,西方情人節時,中國的商場裏到處都是心形飾物,一派浪漫的氣氛。一位中國女士表示,“不記得七夕的真正含義了”,“也沒有收到鮮花”,“也不會像情人節那樣爲丈夫製造驚喜”。

其實不獨獨是七夕,中國傳統節日除非沒有相對應的對手,基本上都遇到了西方節日的強力挑戰,也就只有清明節、端午節以及春節還是中國普遍紀念的節日,而清明和端午西方沒有類似的節日,就春節來說,也遇到了聖誕節以及元旦節的挑戰。

聖誕節,聖瑪麗教堂燈光秀

有人表示元旦節不是中國的麼?這麼問的人,基本上可以說已經完全適應了這個西方化的社會,而且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元旦”一詞雖然最早出現在《晉書》,但現在的元旦節已經和中國沒有半點關係。

因爲現在的元旦採用的是西方紀年,也就是所謂的公曆、陽曆,這實際上是西方的農曆,西方的歷法。西方過年是聖誕節,以耶穌誕生那一天即12月25日作爲自己的“春節”,而元旦節是耶穌出生的第八天,由於耶穌是猶太人,按照猶太傳統嬰兒落地之後的第八天要進行割禮,耶穌被割去包皮的那一天,就作爲公曆年的開端,即元旦節。

割禮

因此,現在大家過的元旦節和中國古代的元旦節沒有任何關係,說元旦快樂的時候,從宗教意義上說,是慶祝小耶穌割包皮成功。作爲中國人有幾個人知道這一點呢?過了幾十年的元旦節了,才知道這個是西方的節日,而且和耶穌的包皮有關。

這就牽涉到一個很嚴重也很嚴肅的問題,那就是中國乃至世界的西化問題。中國古代王朝講究一個“正朔”,這是我國天命理論和大一統思想的產物,說白了就是“正統”的意思,象徵着一個王朝統治、代表中國的合法性與唯一性。

正朔代表着天命所歸

比如趙匡胤時的北宋,與李璟、李煜的南唐,北宋強,南唐弱,李璟、李煜就服北宋爲“正朔”,也就是說我幹不過你,你代表着華夏的統治權,你是唯一的皇帝。服“正朔”之後,就要採取對方的紀年,比如趙匡胤開寶元年,以後南唐寫歷史的時候,就得恭恭敬敬在自己的紙上寫上“開寶元年”發生了什麼什麼事情。

說到這裏,其實也就很清楚了,目下全球都是採用西方的紀年,比如今年是2018年,也就是耶穌誕生的第2018年,耶穌誕生那一年就是公元元年。所以,從天命的角度或者從“大一統”的角度,全球都是服膺西方的“正朔”,表示我幹不過你,我採用你的紀年。

耶穌誕生油畫

這就像英語成爲全球通用語一樣,並非英語優美先進,而是日不落帝國打下了全球4分之一以上的面積,不說英語還能說啥。如果中國是日不落帝國,現在全球會普遍說漢語,而大家都在過中國的農曆春節,同時也追逐中國的七夕節。

因此,看似簡單的七夕節敗給了西方的情人節,說明了一個西方化的過程,大凡有孩子的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經驗,12月25日幼兒園裏張燈結綵,老師帶着孩子慶祝聖誕節,而萬聖節很多幼師還會給孩子戴上兩個紅色的小角。

某幼兒園聖誕表演——聖劇:耶穌降生

​雖然如果去問那些過聖誕節、情人節的人,你知道耶穌、瓦倫丁嗎?很有可能得到的答案是“耶穌、瓦倫丁是什麼鬼?”而事實上聖誕節、情人節就是爲了紀念耶穌和瓦倫丁而設立的。被徹底西方化而不自知,而我們的學校更是從幼兒開始抓起,難道不覺得悲哀嗎?

秦觀·鵲橋仙·詠七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