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得遇到一部能把亲情和青春的懵懂描述的这么动人,很惊讶剧情的背景,竟然是我爸妈的那个年纪的,我却看的毫无代沟。每集都有让我哭的稀里哗啦的泪点,都是亲情的部分,当然德善的感情线也是我忍不住一口气刷完剧的主要动力。

(因为并不知道请回答系列有猜老公的梗,在看到前几集的时候手贱看了些影评被剧透了最终老公是谁。于是带着复杂的心情看完了这部剧的感情线……)

看完了之后刷了好多关于狗焕和阿泽剧评。无意中看到评论区有人说“已婚妇女大概都会受不了阿泽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公吧”。

我看了一眼在水槽中等待我清理的锅,刘成同学煎了个鸡蛋能把不粘锅和锅铲全弄糊,以及我新买的菜刀和菜板他用了几次之后已经伤痕累累,还有微波炉被他老人家用的四壁全是食材被爆破后的尸体;心想现实生活中的老公不仅生活不能自理,智商还低,有什么理由会不喜欢阿泽当老公呢哈哈哈哈哈哈。

不过看完之后我和刘成聊,问他我和他的关系更像是剧里哪对。最后得出的结论竟是我们是 金社长和豹子女士哈哈哈哈。每个人对伴侣的需要,真的很难定义吧。

但是在我眼里,伴侣之间“需要”和“被需要”是同等的重要呢,在阿泽和德善的相处中,我同时看到了这两点。刘成和我一起看的这部剧,很有意思的是,他站狗焕我站阿泽;大概从男生女生的角度来看,真的不一样诶。我也很喜欢狗焕,但是阿泽给人的安全感和温情应该很难让人拒绝吧。

也许刘成觉得狗焕默默付出了那么多,最后却草草收场,很替他不甘心。可是不论是青春还是人生就是这样呀,所谓时机,都是主动争取来的吧。

最让我觉得很难受的时候大概是两个男生因为友情都不主动争取时,为什么没有人考虑那个可怜的女生曾绝望的对娃娃鱼说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人爱的人呢。

想了想我和爸妈的关系,更像是宝拉和爸妈的关系,虽然很好,但已经很久没有聊自己的心事和烦心事了。觉得也许是自己从上大学以后已经和他们分开了很长时间了,并没有非常深的羁绊,我总是更多的把自己看成一个个体胜于我们仨小家庭的一部分,结婚之后更不用说了。

看到宝拉结婚那集,从头哭到尾。也许是想到去年婚礼上,我和我爸站在宴会厅外面等着主持人宣布新娘入场的场景,我看我爸不停的抿嘴,嘴唇发干,眼神也有些恍惚,感觉是头一天晚上没睡好,最开始以为他是紧张,后来才知道我爸因为前夜姥姥摔了一跤骨裂了,一夜没有睡,然而我因为婚礼前夜住在酒店,并不知道。

在婚礼现场,我爸致辞时也和最开始我帮他改的稿子也有些不一样,略微有点语无伦次。现在回想起来很心疼。因为婚礼已经是结婚后的第三年才举行的,也很久不和父母住一起了,当时的我并没有“出嫁”的感觉,自然也不把我妈的感慨和不舍放在心上,总觉得她向来是个“矫情”的姑娘。

我很喜欢宝拉的爸爸,最开始觉得爸爸怎么这么不体谅,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还因为觉得别人可怜买一堆没用的东西回家。但是后来觉得,德善的善良和宝拉的内敛(虽然被说成木讷)大概都和爸爸有很大的关系吧(妈妈当然也很好)。

剧中还有好几个地方非常触动。一个是德善爸爸在德善奶奶葬礼时,在宾客面前强忍难过表现的那样平静,在遇到哥哥时终于痛苦起来。另一个是金社长在自己生日时思念已故的妈妈。

还有阿泽爸爸参加突然离世的友人的葬礼。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参加父母的葬礼的时候,也许你会意识到你不再是孩子了,而参加朋友的葬礼时,也许你会意识到你真的老了。一想到没过多久,父母也会到了参加朋友的葬礼的年纪,不免有些难过。这个胡同的邻里关系,大概是剧中最理想也最让人羡慕的了。

想到从小我爸妈明里暗里老是把我和小区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想到偶尔我能听到邻家的姐姐们相互说对方的坏话(其实是因为双方父母也会暗自比较甚至拿小孩子比较),就觉得我的童年注定是不可能有这样胡同里的如此亲密的玩伴吧。一直都有种自己高中毕业没多久的错觉,然而已经9年了。

但是我对高中毕业之后的9年,除了能记住和那两三个好友在一起的片段之外,什么事情都记不得了,尤其是开始工作之后的两年,时间就像是狂踩油门。然而对于高中的小细节,却非常熟悉。就像是这部剧在处理德善毕业后的那几年一样,几个镜头扫过,匆匆如此而已。

15、6岁的时候,除了学习,我的思想可能是年轻人的烦恼。其实,现在大部分的担心似乎是真的大惊小怪,但那时,我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因为成人生活中有太多琐碎的事情要处理,相反,我什么都不记得了。看完戏后,我忍不住想,27岁的我是否会40岁,对13岁的我几乎没有记忆。

因为13年里我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也就是工作后的“休息”…… 而且目前的我,并没有剧中爸妈那样的觉悟,想要有孩子并且为子女付出如此之多。我还是一个还只想好好过好我自己人生的自私的我。想到这里,不得不“无病呻吟”一下,我的“青春”呀,是不是早就结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