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廷戰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被迫前往議和,和日本侵略者簽訂了《馬關條約》。於是,慈禧太后就派人向李鴻章傳話,一定要簽訂《馬關條約》,不管日本人提出什麼要求,只要能夠換取和平就好。

甲午中日戰爭,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給日本,自此之後,他便被扣上了“賣國賊”的罵名。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究竟是愛國還是賣國?他是否是被國人冤枉了一百多年呢?

李鴻章的愛國行爲

關於李鴻章的評價實際上褒貶不一,有人認爲他是“東方的鐵血宰相”,而梁啓超則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的確如此,假設李鴻章出生在太平盛世,那麼他可能會流芳百世。

衆所周知,李鴻章是洋務運動四大領袖中實事辦得最多的一位。在當時那樣新舊交替的年代裏,他首先認識到了西洋文化的先進性,意識到清政府和列強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在大炮和輪船上面尤其突出。因此,他主辦的洋務實事多以這兩方面爲主,爲中國近現代的造船、海軍、兵器、郵政、通訊等等事業奠定了基礎。

可惜,正是這樣的曠世人才出生在了亂世,即便他能耐有多大,他都無法扭轉時代的潮流。

1896年,李鴻章在簽訂完《馬關條約》之後,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旅行途中經過了俄國、英國、德國和美國。在返回途中,他的船隊必須到日本添加補給,並且換成招商局的船回到國內。

可是,李鴻章卻堅決不踏入日本土地。船員沒有辦法,只好爲他準備了一個跳板,橫放在兩艘船之間,70多歲的李鴻章就這麼冒着掉入海里的危險,顫微微地走了過去。由此可見,如果李鴻章是賣國賊,他完全不需要這麼做,相反還可能到日本去旅行一圈。

那麼,在《馬關條約》簽訂的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歷史真相呢?

《馬關條約》簽訂的背後

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廷戰敗,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被迫前往議和,和日本侵略者簽訂了《馬關條約》。而事實上,在這次簽訂的過程中,李鴻章是滿懷着一腔愛國情懷,面對日本人的威逼,他都只有兩個字:不籤。

最後,日本人甚至拿着槍頂在李鴻章的頭上,而且還用槍托打他的頭,他當時就頭破血流了,可是他卻面不改色心不跳,說不籤就不籤,沒有第二句話可言。日本人見到他這樣視死如歸的精神,也是無可奈何。既然不能讓他妥協,那就叫慈禧太后出面解決。

於是,慈禧太后就派人向李鴻章傳話,一定要簽訂《馬關條約》,不管日本人提出什麼要求,只要能夠換取和平就好。最終,李鴻章不得不在慈禧太后的命令之下籤訂了條約。

由此看來,李鴻章被世人謾罵了一百年的“賣國賊”,實際上是爲慈禧背了黑鍋。他本人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身爲滿清重臣,無法跳脫自身的侷限性,只能在保皇的前提之下,被迫簽訂條約。

在李鴻章的一生中,他都是一位高瞻遠矚的人,他是清政府第一個提出防禦日軍戰略的人。他曾經還大聲吶喊道:“奮起護我‘藍色疆土’,大中華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都不容外敵覬覦。”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愛國人士,最終因爲慈禧太后的賣國求榮,揹負了百年的罵名,難以翻身。1901年,李鴻章逝世,死前他仍舊心存遺憾,兩目炯炯地嚥了氣,享年78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