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温低于15度,妈妈最好让宝宝多捂几天,如果气温持续高于15度,而且昼夜温差小于8度左右,天气正式回暖,冷空气也渐渐散去了,而孩子的新陈代谢快,活动量大,很容易出汗,这时就不要“捂着”了。总之呢,毕竟“春捂”的意义是防止宝宝因为空气中夹杂着的寒流而着凉,而不是单纯的穿厚衣服“捂着”。

近日阳光明媚,让人感觉很是惬意,但看了下接下来的天气情况,却像过山车一般,春风和煦的日子后面紧跟着的是降温十来度的倒春寒!

果然是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御寒的衣物是不能说收就收的,要不怎么说是“春捂秋冻”呢。

但问题来了:对宝宝来说,《春捂》最重要的是及时适当地增减衣服,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像我们大人一样自己增减衣服。面对变化无常的气温,他们穿太多的衣服,害怕出汗过多。湿疹和其他问题可能会上门。如果他们没有穿足够的衣服,一旦体温下降,他们担心宝宝会容易感冒。我该怎么办?

一、一个动作判断宝宝冷热

春捂是有讲究度的。每个宝宝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就得先学会判断孩子是冷还是热。

不少家长会习惯性地摸摸宝宝手脚,通过手脚的冷热来判断,这其实并不准确的。宝宝的心脏功能弱,到达四肢末梢的血液就会少,手脚一般会偏凉。

正确的判断方法是要摸摸孩子的后颈处。如果感到温热舒服,说明衣服穿得刚好;有些发凉,说明宝宝需要加点儿衣服了;如果发烫流汗,说明宝宝穿得太多了。

二、“春捂”要捂对时机

“春捂”的最佳时机是早春。毕竟,冬天刚刚过去,寒流还没有完全散去,如果过早的脱去棉衣,当冷风袭来,寒气就能长驱直入,尤其对于免疫机能还没发育完善的小宝宝来说,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非常容易着凉感冒。

一般来说,15摄氏度是参考值。气温低于15度,妈妈最好让宝宝多捂几天,如果气温持续高于15度,而且昼夜温差小于8度左右,天气正式回暖,冷空气也渐渐散去了,而孩子的新陈代谢快,活动量大,很容易出汗,这时就不要“捂着”了。

当然,到底捂不捂,还要结合宝宝的实际体质和感受而定。

三、“春捂”时期的穿衣指南

1、关注天气状况。 在冷空气来临前一两天开始逐渐增加衣服。

2、 关注昼夜温差。温差大于8℃、早晚较冷时,仍需“捂”一“捂”,要给宝宝增添衣物。

3、上薄下厚。“春捂”时,宝宝的日常衣着应该“上薄下厚”,重点做好腿脚的保暖。由于我们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半身差一些,更易遭受冷空气侵袭。所以在这个忽冷忽热季节,穿衣要讲究“上薄下厚”,要注意宝宝下半身特别是腿脚的保暖。

4、“洋葱式穿法”。 种方法顾名思义就像是洋葱一样,把衣服一层层穿起或脱下。

● 内层以材质柔软、透气排汗的纯棉衣物为主;

● 中层以毛衣、卫衣等保暖效果好的衣物为佳;

●外层套上防水防风的外套。

这样多穿几层稍薄的衣服,不仅保暖效果更好,根据场合与温度,可以一层层加上或脱下。

总之呢,毕竟“春捂”的意义是防止宝宝因为空气中夹杂着的寒流而着凉,而不是单纯的穿厚衣服“捂着”。 这条养生小技能,爸爸妈妈学会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