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是由二戰幾大戰勝國在戰後倡導成立的國際組織,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爲世界各國提供公平對話的平臺,其語言就顯得非常重要。借鑑國聯的經驗,一些外交家主張發明一種人造語言,作爲聯合國通用語言,結果被法國一票否決,理由是擔心世界語影響到法語的崇高地位。


世界語被否決後,聯合國大會召開會議,就工作語言問題進行商討。根據使用範圍和普及程度,1946年聯大第一次會議把英語、法語、俄語、漢語、西班牙語確定爲通用語言,五種文本具有同等效力,但只承認英語、法語爲工作語言,並在1947年被第173號決議列爲永久議事規則。


但是僅過了一年,這個永久議事規則便被打破了。在1948年聯大會議上,考慮到西班牙語在美洲地區的巨大影響力,聯大第262號決議將其列爲正式工作語言。1968年,冷戰形勢越來越嚴峻,在蘇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強烈建議下,聯大把俄語也納入聯合國工作語言中。至此,聯合國五種通用語言中只有漢語沒有被正式列爲工作語言。


1971年10月25日,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中的一切合法席位,在我國代表的不斷爭取下,聯大終於在1973年把漢語也列爲正式工作語言。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阿拉伯語也被列爲正式工作語言。1980年,聯大正式宣佈六種工作語言地位平等,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但在實際工作中,經常用到的語言只有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直到1992年基本達到平等,但祕書處工作語言始終只有英語和法語兩種。


後來,隨着日本經濟的強勢崛起,日本代表申請把日語也列入正式工作語言中,結果被聯大否決。從90年代至今,日語先後申請了三次均被駁回,理由是使用範圍太小。與日語存在同樣情況還有孟加拉語、烏爾都語和印地語,是南亞國家的通用語言,使用人口已經過億,但由於使用範圍太小,故而未被聯合國採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