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儒家學說在禁錮了人們思想的同時,還將人們的想象力扼殺在搖籃裏,使中國科技文明發展在近代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公元前134年提出的,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公元前134年提出的,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

但是,該思想並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兼容”與“發展”特性,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不僅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還受到了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的推崇,成爲了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開始說起,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深入解析它的背景:

首先,從漢武帝時期的社會實況來分析:

衆所周知,漢朝初期國家在政治上提倡無爲而治,在經濟上輕徭薄賦,在思想上盛行清靜無爲和黃老學說,當然,這也是皇家不得已而爲之。爲了建立漢朝,戰火燒到了天下幾乎所有的角落,千里荒蕪,一片狼藉,百姓流離失所,天下再也經不起任何折騰。所以,當時的國策便是休養生息,也是清靜無爲思想盛行的根本原因。

然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已經從連年戰爭的低迷狀態恢復過來,社會經濟文化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散發出了勃勃生機。這個時候,黃老之學那種無爲而治的策略已經落後了,不僅使中央對社會的掌控力度大大不足,還造成了社會混亂不堪的現象。因此,這種思想已經不再適用於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國家,甚至於,這時候的黃老之學已經成了國家進步最大的障礙。

所以,廢除舊思想在那個時期是必要的。

其次,從漢武帝方面來看:

之所以要罷黜百家,除了因爲舊思想已經不再促進國家發展外,還因爲儒家思想更符合皇家的利益。都知道,漢武帝是一個好大喜功,控制慾非常強烈的人,他要的是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絕對掌控。

總得來說,他需要的是中央集權,縱觀百家思想只有儒家思想符合他的利益。而且,我們知道,儒家思想提倡春秋大一統,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入世,這些都與漢武帝的想法不謀而合。也因此,儒家思想成了漢武帝的最佳選項。

最後,從大力推行這項措施的董仲舒來看:

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給他帶來的好處是難以想象的,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官職和俸祿的提高。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件事給他帶來的“名”,足以讓他名留青史。此外,另一方面,董仲舒不是毫無根據地提出罷黜百家這個在當時得罪無數人的想法,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滿足皇帝的需要,都是爲了提高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都是爲了讓劉徹能更好實現自己的抱負。因爲,他早已經將劉徹的需求研究透了。

所以,這項措施的提出並不是偶然,而是各種複雜因素相互推動的結果,是歷史的大勢所趨。即:使董仲舒沒有提出這項措施,將來也會有各種“仲舒”意識到這個問題。

那麼,獨尊儒術的行爲,究竟給天下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首先,是儒家的“仁學”帶來的好處:

儒家認爲人要有“仁義禮智信”,要懷有一顆“感恩,仁愛,謙讓,善良”的心,並推己及人,要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可見,這種思想的確立,是它從百家思想中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因爲,它指出了人性的根本需要,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信仰,所以,不管是文盲還是知識分子都不再感到迷茫、空虛。

而此後,人們不僅有了奮鬥的方向,還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

其次,是董仲舒提出了三綱五常:

三綱: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這其中,提倡孝道,不僅給封建社會的百姓提供了一個道德體現,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安定,還是文明進步的體現。

再者,就是儒家思想提出的“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這種思想,不僅爲加強中央集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還因爲這個原因,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佔據着主導地位。

最後,爲什麼說“禁錮了思想”反而加強了漢代的國力?

漢武帝時期,諸侯勢力急劇膨脹,對中央政權造成了很大的威脅。而漢武帝肯定了儒家的思想後,便積極啓用儒家子弟參與政事,不僅提高了儒生的地位,還在全國各地推行儒家教育,興辦太學,打破了貴族對於官職的壟斷,無形中削弱了貴族階級的勢力。

而且,等到貴族階級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畢竟,同意這項措施的正是他們。此外,這一系列措施的實行,不僅逐漸鞏固了中央集權,加速了大一統的趨勢,還使原本因爲國力增強浮現出的危機得到了一一解決。

當然,這一次罷黜百家的行爲帶來的好處都給了封建王朝,而不良影響卻直到近代才爆發出來。

因爲,獨尊儒術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法制觀念不足,但法制卻是現代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儒家思想的盛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此外,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儒家學說在禁錮了人們思想的同時,還將人們的想象力扼殺在搖籃裏,使中國科技文明發展在近代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

參考資料:

【《漢書·董仲舒傳》、《史記·儒林列傳》、《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