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領域裏,翻拍一直都是不討好的做法,即使是2019年的大熱翻拍片《誤殺》豆瓣評分也只有7.7。即使是那樣,《誤殺》也已經被大家認爲是翻拍的典範。

然而早在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名字叫《十二公民》的電影上映,這部電影的票房只有可憐的1391萬,因此影響力很小,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這樣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雖然票房不咋地,但是確實是一部非常好的翻拍片,豆瓣評分高達8.4。

《十二公民》翻拍的對象可以說是大神級的作品,那就是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該片的豆瓣評分爲9.4。

故事簡介

《十二怒漢》講述的是一個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涉嫌殺害了自己的父親,證人言之鑿鑿咬定孩子有罪,而且所有的證據都疑似指向孩子有罪。十二名陪審團成員,有十一名都認爲孩子有罪,只有一名成員認爲案件有疑點。電影講述的就是8號怎麼耐心地說服每一位陪審團的成員,最終裁定孩子無罪。

整部電影只有十二個人在對話,而且只在一個房間裏討論,充分體現了語言的藝術。作爲觀衆完全不覺得枯燥,而是能跟隨着他們的辯論,一起思考,一起感悟。

《十二公民》作爲改編,基本保留了整個故事的內核,也就是體現法律的公正原則。在《十二公民》裏,何冰扮演的就是8號的角色,他有一句話非常經典,所有的證據都指向孩子有罪,但是萬一錯了呢?我們不能假定他有罪,而是應該假定他無罪,因爲萬分之一的錯誤對於孩子來說就是100%的一輩子。

爲了在故事的合理上找到正確的對接口,這個故事不可能發生在中國的法庭上,因爲我們所採用的並不是同一套法律體系。

因此故事的背景設定爲,這是法律系的學生家長模擬的一場陪審辯論,發生在西方法律體系下的辯論。

討論的案件內容也如出一轍,講述的是一位小時候被拋棄的富二代孩子和父親發生爭執,疑似殺害了他的父親的案件。此事被媒體廣泛報道,引起了社會對孩子的憤怒。

證人有2位,一位老漢在樓下聽到孩子說要殺了他的父親,隔了一秒他父親倒地。隨後他看到孩子從樓上跑了出來。

一位女士在馬路對面看到了整個殺人的過程,指認就是這個孩子殺害了他的父親。

證物:一把特殊的彈簧匕首,男孩有一把但是丟失了。

而孩子表示,當天晚上他心情不好在家開party,但是參加party的人卻沒有看到他,他說自己不開心所以把自己鎖在了房間裏。

從這些表面證據顯示,似乎孩子很有可能殺害了自己的父親。而且一般情況下,這種被媒體大肆宣傳的殺人案件,民衆普遍都會認定孩子有罪,而且義憤填膺,這其實是一種很明顯的偏見。

而12位家長中絕大部分也持有這種偏見,只有8號認爲證人的證詞需要斟酌,因爲老漢有點老眼昏花,而那位女士隔着幾十米看到案發過程,卻是近視眼,最終讓這兩位證人咬定孩子殺人的很有可能是偏見。最終8號一步一步說服了所有人,公義勝利!精彩絕倫!

同樣是改編,爲什麼《十二公民》值得8.4分

1、沒有爲改而改,而是把勁使在了關鍵之處

《十二怒漢》的“怒”其實就是來自於不同的生活背景下的認知衝突,雖然只有12個人在辯論,但是通過這一場辯論,似乎環顧了社會一週。通過這一場辯論,大家發泄了情緒,也互相和解,在探尋真相的同時,也在探索自身。

《十二公民》的精彩之處就在於,他沒有在形式上去做太大的文章,也沒有在故事情節上去設置得跌宕起伏,而是在內核上深挖。同樣一場辯論,發生在國人的身上會有什麼不一樣?

在《十二公民》裏我們看到很多的標籤、很多的偏見,比如對富二代的偏見,對河南人的偏見,對富人的偏見,對混混的偏見等等。

在大家逐漸達成一箇中心思想“不能100%確定孩子有罪,他就應該是無罪”的共識下,其實更多地帶出了社會的各種現象,以及這些現象應該得到的諒解。

故事一直在挖掘內核和深度,而沒有把精力放在形式上的東西。

反面案例《大贏家》:

大鵬的《大贏家》其實就是典型的偏重於形式上的改編,雖然也置換了人物的角度,把一部黑色幽默電影變成了一部喜劇,但是故事的深度卻略顯不足。這也是爲什麼這部被認爲是大鵬近年最好的電影之一,卻只得了6.9分的原因。

2、《十二公民》的演員真的棒

何冰、韓童生等十二位演員的表演簡直絕了,那臺詞功底自然得不能再自然,這也是爲什麼看這部電影不會覺得枯燥的很重要的原因。

語言的節奏是關鍵,這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整個故事的主要衝突就發生在何冰和韓童生身上,兩人的矛盾激化,接近拔刀相向,最後又相互傾聽,相互諒解,情緒的轉換自然而不造作,看得非常過癮。

3、這部電影能帶給你很多思考

有時候我們被媒體忽悠得很厲害,其實我們都成爲其中的偏見者,當我們衆口一詞說某個人怎麼樣的時候,其實是不理智的,因爲信息並不對等,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看不到真實的證據,只看到媒體的隻言片語。

比如在娛樂圈的最大冤案,潘粵明事件。當年憑董潔的一家之言,並在媒體的引導下,所有人都認爲潘粵明是100%的渣男,又賭博又家暴,而他就默默地當渣男當了快10年,期間被封殺,孩子也沒了,只能默默忍耐一切。

還有那些在媒體上爆出來的很多的讓人義憤填膺的案件,所有人都恨得牙癢癢,恨不得犯罪者被處極刑,然而萬一我們錯了呢?

比如在2018年重慶的一宗交通意外,一張據稱拍攝於事故現場的當事女司機的圖片在網絡瘋傳,女司機、高跟鞋、逆行,這些關鍵詞一出,網絡上對當事女駕駛員幾乎是罵聲一片。後來調查結果顯示,是公交車失控造成事故,女司機是受害者。

“假定有罪”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偏見,如果某一天,陰差陽錯你成爲了偏見所指會怎麼樣呢?明明沒有做,卻百辭莫辯,細思則恐,萬分之一的錯誤,就是100%的結果。

《誤殺》的改編,差的就是“中國化”

從故事性來說《誤殺》一點都不差,但是唯一差的就是那一點,也是那唯一的取巧之處,把故事挪到了泰國。

《十二公民》可以引發觀衆對我們的社會的思考,《誤殺》不能。因爲整個故事只能發生在泰國,挪到中國就必須要大改,可能很難,但是編劇和導演並沒有迎難而上,差點就是那一點點。

結語

有人說《十二公民》是國內電影市場上被最嚴重低估的一部佳作,個人完全贊同,這部電影值得起8.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