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的一個特殊時期。這一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止,故被後世稱之爲"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日本的戰國時期

日本戰國時期(公元1467年-公元1615年)相較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較短,只存在了100多年。多數人認爲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至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日本戰國時代結束。


慶長三年,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家裂分爲近江和尾張兩派。身爲豐臣政權五大元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打敗西軍。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兩次大阪之陣中逐步消滅豐臣氏,戰國時代結束。

共同特徵


中國春秋戰國和日本戰國時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天子猶在,但王權衰微,中央分封的各諸侯國、領主大權在手。是封地的王,擁有着絕對的權威,天子或天皇並沒有絕對的控制權。久而久之,天子、天皇勢微,各封地實權人物不顧天子,開始發動戰爭,吞併小國,致使國家分裂,互相殘殺。

兩國雖然都陷入戰亂,但封建禮制猶在,諸侯、領主並不敢篡權弒君,取而代之。導致天子、天皇淪爲名義上的國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