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行動時,黃維卻顧慮重重,遲遲不肯下達轉移命令,最終足足耽誤了11個小時的時間,使得解放軍對第12兵團完成了合圍之勢。第12兵團被圍後,黃維組織4個師的兵力進行突圍,不料在第一次突圍時,第110師師長廖運周趁機起義,導致部隊突圍失敗,遭到了很大的損失。

大家好,我們的小燕趣聞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1948年11月,黃百韜兵團東援海州,卻陷入瞭解放軍佈下的天羅地網。爲救出黃百韜兵團,蔣介石令黃維率第12兵團馳援。由於戰事緊急,黃維令兵團丟下傷員和輜重便匆匆出發,途經蒙城、宿縣向徐州靠攏。第12兵團一路進擊,終於一步步打到了南坪集,卻發現掉進了解放軍的包圍圈套。
幸好發現及時,四面還有東、南兩面沒有被包圍。對此,黃維根據第18軍軍長楊伯濤的建議,向固鎮轉移,與李延年兵團會和,從而脫離“共軍”的包圍圈。但在行動時,黃維卻顧慮重重,遲遲不肯下達轉移命令,最終足足耽誤了11個小時的時間,使得解放軍對第12兵團完成了合圍之勢。
當黃維兵團行軍至雙堆集時,遭到了解放軍的猛烈衝擊,整個兵團頓時被打得混亂不堪,被死死地困在雙堆集中。第12兵團被圍後,黃維組織4個師的兵力進行突圍,不料在第一次突圍時,第110師師長廖運周趁機起義,導致部隊突圍失敗,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同時,廖運周率部起義,也給整個兵團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士氣低落是肯定的,但高級軍官的打擊最大,如師長、團長一級的軍官都極爲泄氣。
而後,黃維並沒有組織突圍行動,反而令全兵團“就地固守”。不走了?難道黃維有新的求生之法了嗎?全體軍官一陣疑惑,其實“就地固守”的命令並不是黃維擅自下達的,而是遠在南京的蔣介石下達的,蔣介石認爲:“第12兵團可以頂得住“共軍”的攻擊,到時候共軍自會撤走。”
對於蔣介石這一判斷,沒有人知道根據是什麼,但“最高統帥”的戰法,學生們自然深信不疑。其實,只要他們仔細想一想:自古至今,哪有在戰場上包圍了敵兵反而自動撤兵的呢?這可能就有救了,因爲黃維領着3個軍豁出去打,來個死魚網破,或許還能衝出重圍。一個就地固守,一個拼命突圍,結局截然不同
解放軍對黃維兵團徹底完成合圍後,又經過幾天的準備,發動了全面進攻,他們如蠶食桑葉,一口口地喫,一步步地逼,因此,黃維兵團的陣地一個個地丟,守備部隊一營一團地被消滅。黃維不斷地組織反攻,但解放軍的攻勢愈來愈猛,包圍圈日漸日小。
在這樣的局面下,黃維也沒辦法了,只能做困獸之鬥,組織一點力量頻頻向解放軍反撲,可這已是垂死掙扎,折騰起來,動靜不大,難以挽救敗局。最終,救援黃維兵團的各路大軍被解放軍阻攔着,黃維兵團數十萬大軍因孤立無援,被解放軍全殲於雙堆集中。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